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77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高三语文
2024.0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在回望历史时,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历史的“幸存者偏差”误区中,用当下的时空环境和当下的认识、经验来反推先辈们所处的时空环境、当时的认知和经验,反推人类从远古走到当下的历史演进历程。
①
当下的大都市很多集中在长江干流沿线,人口、经济的中心也越来越集中于长江两岸,所以,不论是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还是长江文化的传承弘扬等,都自然而然地更加重视干流主脉,而忽略支流支脉。这样的幸存者偏差,会让我们错失什么?具体来说,对于长江这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哪里才是她的真正历史“主脉”?
按照“偏差”思维,那肯定是长江干流,但跳出幸存者偏差的局限,我们会发现,汉江、汉水才是真正的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主脉之一,至少从文明初曙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这样的。
粗略地看,至少有三个逻辑主线能证明这点:
一是先辈们受制于文明初曙期较低的生产力,还无法“征服”长江干流沿岸区域的环境,而只能在支流中上游沿线的丘陵地带生存繁衍。
二是先辈们对长江干流源头的探索认识,也是随着拓展生存空间能力的提升而逐步深入的。一直到徐霞客时期,才大致确定了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游源头,之前的认识是岷江,再之前是汉江。①
三是汉江从西北向东南汇入长江,借着汇集秦岭南向之水的力道,畅通了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区域之间的路途,从而推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所以,我们对待汉江,也要赋予其崇高的生命源泉之礼赞——要让她健康丰满,而不是羸弱瘦小;让她富有活力,而不是难堪重负;让她青春永续,而不是老态龙钟。
②
近现代以来,考古学从地面及地下的蛛丝马迹“信息”中推测文明的源头及演进路径。在此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的溯源作用,但它只是评判人类社会整体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探寻那些在有文字、青铜、陶器之前的看不见的文明呢?
就文化而言,人类对生存环境及群体生活空间的认知、表达和实践,最初一定是感性的,也一定是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后才趋于理性化,而理性化的集中表现,即为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的出现。
让我们对文明初曙时代做个场景猜测:在以采摘渔猎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时期,即新石器及农耕文明之前,人类应该还没有能力手工制作乐器等器具,只可能更多依靠自己的身体、可采集的自然之物等,来进行这些感性情感的体悟认知、交流表达和传播传承。
要论证这种猜测是否合理,我们必须跳出历史的幸存者偏差,到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源起的大河文明中,从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等艺术遗迹遗存中去探寻。
特别是在面对一个新的文明周期的到来,面对似乎更加无法预知的未来,就像我们探寻那些无法感知的历史一样,我们依然需要更多感性的认知、实践、传播等,来与理性的力量一道,导引我们,推动我们向前。
其中,舞蹈、绘画等古老而现代的艺术,自始也必然至终地,源远也必然流长地,给予我们这样的感性力量和情感引领。
③
有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是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但细想想,也适用于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在人类文明早期,由于迁徙能力的不足,人们往往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范围较小的区域中,不同氏族之间的交往是较少的。由此,人们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接触,远远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江干流沿线存在很多大都市,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此种情况容易导致人们认为长江干流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源头性影响。
B. 作者从生产力水平、对长江干流源头的探索认识和在连接长江黄河两大文明区域中的功能这三个角度论证汉江、汉水是母亲河主脉之一。
C. 在有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出现之前,人类的认知、表达和实践都是感性的,受制于人类自身的能力,也只能更多借助于身体和自然之物等来表达。
D. 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具有“边缘突破”的特征,使得原属于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人类社会逐渐独立,甚至走向与自然生态系统对立的道路。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当前围绕长江干流所进行的经济、文化、生态建设,作者并不是纯粹指出其错误,而是要引起人们对长江支流的重视。
B. 作者认为要探寻人类文明的源头,首要是借助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等遗迹遗存,因为这些艺术形式蕴含着强大的感性力量。
C. 人类社会从崇拜动物到崇拜杰出人物的转变,基本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从隶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到逐渐独立开来的发展进程。
D. 作者提出 “让人类中心与自然生态中心共生于一体的大系统”,应是我们探索的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3. 下列材料,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跳出“幸存者偏差”误区的一项是( )
A.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斗机的防护,美英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推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被忽略了的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B. 当前直播行业方兴未艾,涌现出不少收入不菲的主播,很多人据此产生只要直播就能暴富的想法。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全面调查,编制的《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开通超1.5亿个,以直播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主播中,95.2%月收入为5000元以下。
C.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很多城市大力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很多市民而言,早晚高峰时地铁内人山人海的繁忙景象似乎是地铁行业前景乐观的最好证明,大力发展地铁建设也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过去几年,很多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都在积极谋求建设地铁,告别没有地铁的历史。
D. 小刚去外公家做客,看到外公还在用二十年前的收音机听节目,非常感兴趣。外公趁机向他感慨,家里的这台老物件质量真好,现在的东西真不行,才买几天就坏了,现在的厂家都没良心。小刚向他解释道,老物件之所以能留到现在,是因为它们都质量过硬,而那些质量不过硬的老物件早就在岁月中被淘汰了。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处“【注】”的作用。
5. 请结合文本,给各部分内容拟一个小标题,填在画线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都是感性的”错误,结合原文“就文化而言,人类对生存环境及群体生活空间的认知、表达和实践,最初一定是感性的,也一定是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后才趋于理性化,而理性化的集中表现,即为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的出现”可知,在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出现之前,认知、表达和实践是从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而且感性理性并存的。选项中说“都是感性的”过于绝对。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弦歌
李骏虎
也许是云贵高原的托举,昆明这座城距离天空更近一些,那些平日里擦着树梢闲荡的云,无心地聚拢在联大校园的洋铁皮屋顶上,就急急地落下一阵暴雨,轰鸣声之强度不弱于日军飞机的轰炸。学生们等不及日本飞机远去就纷纷跑上街去游行,分不清哪些是清华的,哪些是北大的,哪些是南开的,他们是真正联合起来了,在喊口号,到最后就只听得满城都是歌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