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6470字。
河西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调查
语文试卷
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3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或填写在答题栏内)。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古典诗词以其高度的画面性、音乐性和意蕴性,成为( )的文体,更以其灵动的诗韵、雅致的诗意等美学特征享誉世界文苑。“气象万千尽是诗,人生百态皆作词。”诗词是讲述悲喜人生、探秘幽微人性的有效载体。简而言之,中华诗词包蕴万千,是一座可以不断( )的富矿。
近年来,中华诗词的跨媒介再生产、再传播( )。如果说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是诗词传播的显在力量,那么网络文艺这一新兴媒介则是一股巨大的潜流。无论是网络文学的叙事转化,还是网络影像的转译呈现,网络文艺正以灵活的创意机制、多元的叙事载体,与中华诗词不断碰撞交汇,让中华诗词的斑斓与风姿在网络空间充分绽放。网络文艺作为( )媒介,拥抱中华诗词,是对中华诗词文化传播的助力;融合中华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树一帜 开发 如火如荼 创新
B. 独树一帜 开掘 如火如荼 新兴
C. 与众不同 开掘 势如破竹 创新
D. 与众不同 开发 势如破竹 新兴
2.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艺正以灵活的创意机制、多元的叙事载体,不断与中华诗词碰撞交汇
B. 网络文艺正以灵活的创意机制、多元的叙事载体,不断与中华诗词碰撞交融
C. 网络文艺正以多元的叙事载体、灵活的创意机制,与中华诗词不断碰撞交融
D. 网络文艺正以多元的叙事载体、灵活的创意机制,与中华诗词不断碰撞交汇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独树一帜:比喻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主张,自成一家。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语境强调中华古典诗词的画面性、音乐性和意蕴性,说明这种文体有独特的风格,应选“独树一帜”。
开发:发掘并加以利用(多指先进技术、人才等)。开掘:挖掘;文艺上指对题材、人物思想、现实生活等深入探索并充分表达出来。语境与“富矿”搭配,应选“开掘”。
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势如破竹: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语境指中华诗词的跨媒介再生产、再传播现象很热闹,发展正盛,应选“如火如荼”。
创新:一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二指首先。新兴:新近建立的事物或者是处在生长或发展初期的状态。语境中网络文艺是一种新近兴盛起来的媒介,应选“新兴”。
故选B。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 238 页,配有图画 212 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