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7770字。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其中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早已为人所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说,故而略过不论。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
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帝喾)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帝颂顼的后代”,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所认为的黄帝后裔。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
(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
材料二:
本文所谓“边缘”,是指人类文化适应上存在边缘效应的地方。边缘效应的说法来自生态学,如森林的边缘存在更加多样的生态空间,也存在类似现象,尤其是在文化发展的转型期,用以考察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相关问题,可以丰富我们考察这些问题的维度。
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的现象,在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于边缘地带”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铁梳理、回顾了关于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认为蒙文通等学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B.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没有可观之处,因此可以忽略不论。
C.进入边缘地带的人群广泛利用资源,驯化潜力物种,其谋生方式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
D.热带雨林因气候的变化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人类祖先只好改变体质,否则无法适应环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的记载与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说法不同,这与该书对天下之“中”的认知不同有关。
B.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代替了早期的“中原中心说”,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逐渐发展、由浅入深的。
C.根据“撒哈拉泵”假说可知,撒哈拉地区干旱气候和潮湿气候交替,前者将人类祖先一次又一次地“泵”出了非洲。
D.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生活在“边缘地带”的人群也是如此,他们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的一项是
A.末次冰期结束之后,海陆边缘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舞台。
B.红山文化因环境的制约而崩溃,为更重视狩猎采集的小河沿、哈民等文化所取代。
C.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就是欧亚大陆边缘地区。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新的西方中心。
(4)在古史起源问题上,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三位学者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5)荆楚文化是一种与中原文化不同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请根据材料二谈谈其形成自身特色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区委连夜召集附近几个村庄的支部书记和武委会主任开会,布置了配合军队作战的任务。高四海担任了侦察组的组长,组员里面有一个女的
“你要我去干什么呀?”从会场出来,春儿问高四海,“给你们添累赘吗?”
“快到家里打扮一下,我们一块儿去出探,”高四海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