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79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通常都有“以已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已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已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
(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材料二
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已的私欲和利害计较。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作“移人之情”或“移
1.下列关于“移情作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常常把自己对外物的感觉投射到外物本身上去,物从而具有了人的属性,这种心理活动可以被称为“移情作用”。
B.“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着密切关系,当我们将个人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时,“美感经验”就能够产生。
C.移情作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活动,与美感经验不尽相同,“移情作用”是由己及彼,“美感经验”则是己彼交互影响。
D.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的是(3分)
A.所谓的美感经验指在人与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过程中,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也能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
B.艺术和宗教借助“移情作用”,既能够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又能够缩小人和物以及人和神的距离。
C.在《舟还长沙》这首诗中,诗人随着观赏地理位置改变,与日常生活有了一定距离,从远处看,家融入自然美的形象中。
D.我们不能把握现实生活中美的形象,是因为自身与现实生活没有距离,只有保持了一定距离才可以发现美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所述的“宇宙人情化”的一项是(3分)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我垂泪到天明。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D.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请运用材料一中“移情作用”相关理论,任选下面其中一句进行分析。(4分)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②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5.发现深度的美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结合文本,弄清句子中词语的含义,然后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对文章论点、论据的能力。解答时,一般先明确论证手法,再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我的脑袋突然开始疼,果然,一群鸽子从南边兜着圈子飞过来,鸽哨声如十一面铜锣在远处敲响。我在出租屋的房顶上喊:
“它们来了!”
行健和米箩一边伸着棉袄袖子一边往屋顶上爬,嘴里各叼一只弹弓。不到一个月,他们俩已经打下五只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