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11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道”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不仅涉及宇宙、自然、人生、情志等“内容”,同时还指达到并实现这些目的性“内容”的路径、方法、手段、技巧等。因此,道可以区分为两个层面,单就技艺本身的方法、路径而言,有“技内之道”,而艺术家的学养胸次、人格风姿、性情德操等则属于“技外之道”。因此,“道”既是“内容”,也是“形式”,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总之,中国美学作为“道的美学”,包含了形式,形式美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道的美学”中,形式并未被抬到像西方美学那样的本体高度。但是,似乎也不能反过来将形式直接看作内容的附庸或工具,因为在“道”绽出的过程中,形式与内容是同时敞开的,又同时臻达目的地。任何艺术的制作都是为了表达或祈望什么,或是志,或是情,或是天地之心,我们一般称之为内容。但祈望或表达本身就是“道”,亦即“言说”,言说的媒介、方式、技巧、效果就是形式。形式与内容水乳交融,无法析离。
当我们从时空维度理解总体性的“道”时,这一点就显得更为突出。人的存在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诗人艺术家处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中,他们在创作时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呈现这个时空背景,即便没有直接写到时间、空间主题,时空也是存在的。因此,时序物候、环境居所等时空信息是文学创作的底料,其中蕴藏着诗人艺术家的情志、哲思等“内容”,同时也以节奏、意象、境界、场景等方式参与了文本形式的整体构成。换言之,在时空视域下考察文艺形式,此前的内容一形式二分法已经不太适用了。经过时空观的统摄,原来所谓的内容也可以变身为形式,参与到文本形式的整体架构之中。
与此同时,无论是最不经意的时空背景呈现,还是体现时间性的节奏、韵律、线索等,抑或体现空间性的意象、画面、场景、意境等,都终将万流归一,共同担负着表征或言说“道”(情、志、意等)的使命。也即是说,我们在文本中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时空形式(作为言说的“道”),而作为言说对象的“道”(“所道”,如情、志、意等)已全部融入文本形式之中了,就如盐溶于水,香气弥漫于空中,需要读者调动感性经验、理性思考加以体悟和甄辨。在这里,“道”与“所道”似骨肉相连、血气互通,逻辑上强分你我,似乎没有必要了。与其说两者是主从附庸关系,还不如说是共存协作关系。
(摘编自詹冬华《时空融创与中国形式美学建构》)
材料二:
中国美学思想史有自身的品格和气质。我们对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既不要守旧,也不要泛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对美学学科的理解,要重视学科本身的特征。我们研究美学问题,涉及美学与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关系,适度地借鉴哲学史、文论史和艺术理论史的研究是必要的,但各自的侧重点是明显的。美学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关系也很密切,但更要重视美学的内部规律,不要被相关学科,如伦理学和宗教学同化。我们可以运用文史哲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视美学与政治和道德等领域的相关性,可以拓展美学学科,但不能模糊和泛化美学学科的界限,否则客观上就消解了美学学科。
中国古代丰富的美学思想,是千百年来审美实践的总结。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缺乏一个现代形态,需要我们加以概括和整理,用于指导当下的审美实践。论可以从史出,关键不要观念先行,要重视史料中所呈现的发展规律。美学思想史的撰写更讲究客观性,“史”的汉字就是从手持中,中即是正的意思,对人物的取舍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要重视真相和可信度,力求把美学思想史写成信史。美学思想史研究可以突破已有的模式和规范做多元的尝试,但还是需要有一个规范。
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的研究中,概念、范畴和命题很重要,我们要重视概念、范畴和命题的演变史。从现代学术规范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概念、范畴和命题,确实有含义不确定、很难领悟和把握的一面,但是我们应当积极面对,充分顾及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学理特点。中国古代的概念和范畴的运用,是可以跨学科的。诸如气、气韵、风骨等,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运用,我们不能严格地界定出它的学科归属。而命题是后人在前人的思想中加以概括总结的,并且形成了一个传统,如“不平则鸣”等。中国古代美学概念、范畴和命题不像西方那样严密和确定,但是内容非常丰富,还具有模糊性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吸取、深入探讨和借鉴的内容。
(摘编自朱志荣《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道”可分为“技内之道”和“技外之道”,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B. 从时空维度看,诗人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有意无意地呈现其所处的时空背景。
C. 理解美学学科,既要重视其本身的特征,也要综合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D. 当下的审美实践可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来指导,撰写美学思想史是为其提供范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哪种艺术都离不开形式和内容,中国美学将形式看作内容的附庸和工具,西方美学则将形式抬到本体的高度。
B. 对于情、志、意等,读者需要调动感性经验、理性思考来体悟和甄辨,所以作者把其全部融入文本形式之中。
C. 美学与一些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美学的内部规律,但要注意明晰美学学科的界限。
D. 中国古代美学的概念、范畴、命题是发展变化的,具有模糊性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论语•雍也》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几句,指出了事物外在的形式美有不可否认的价值。
B. 《淮南子》认为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完善的美,主张在美丑问题上,要看到事物的主要方面,略其小而取其大,不要苛求。
C. 前些年曾经流行的审美文化史研究把美学研究放到文化的背景中去理解,但其中有些审美文化研究,只有文化而没有审美,这种做法受到质疑。
D. 法国传播学家阿芒•马特拉说:“文化流动的加速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真实存在并不导致全球同质化,而是通向一个越来越混合的世界。”
4. 两则材料都谈及“中国美学”,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5. 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从时空维度赏析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橘灿烂
刘秧霞
春天的时候,花婶看着橘子树的叶片之间冒出一朵朵米白色的小花,她盼呀盼呀,一直盼到橘子金灿灿地挂满枝头。以前每年的这个时候,小秋也该回家了。“回家就热闹了!”
花婶凝视着眼前的橘子树,有时她的眼前还会升腾起雾气,①朦胧的雾气让她的世界更加模糊起来。这个时候,她往往会摸索着起来,跨过门槛,来到房子的内间。树叔带着笑意看着她。花婶擦了擦眼睛,在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