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5题,约28310字。
河北省衡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文言文阅读(66分)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帝好文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并待制鸿都门①下。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置其间,喜陈闾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又久不亲行郊庙之礼②。
会诏群臣各陈政要,蔡邕上封事曰:“夫迎气五郊,清庙祭祀,养老辟雍③,皆帝者之大业也。而有司数以种种废阙不行,忘礼敬之大,拘信小故,以亏大典。自今斋制宜如故典,庶答风霆、灾妖之异。
又,古者取士必使诸侯岁贡,孝武之世,郡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之选,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汉之得人,数路而已。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治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经术,听政余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当代博弈,非以为教化取士之本。而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而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臣每受诏于盛化门,差次录第,其未及者,亦复随辈皆见拜擢。既加之恩,难复收改,但守奉禄,于义已弘,不可复使治民及在州郡。
昔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若乃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固当志其大者。”
书奏,帝乃亲迎气北郊及行辟雍之礼。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材料二:
呜呼!世愈移而士趋日异,亦恶知其所归哉!灵帝好文学之士,能为文赋者,待制鸿都门下,乐松等以显,而蔡邕露章④谓其“游意篇章,聊代博弈”。甚贱之也。自隋炀帝以迄于宋,千年而以此取士,贵重崇高,若天下之贤者,无逾于文赋之一途。汉所贱而隋、唐、宋所贵,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诸生竞A利B作者C鼎沸D其高者E颇引经F训风喻之言G下则连偶俗H语而有类俳优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趣,同“趋”,指趋向,和《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用法和意思相同。
B. 岁,每年,名词活用做状语,和《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的“岁”用法相同。
C. 泥,指阻滞,行不通,成语有“泥古不化”,其中的“泥”字意思与此不同。
D. 崇高,指推崇,看重,和现代汉语中的“崇高”在词性和意思上都不相同。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灵帝喜欢文学,不但自己写,还网罗一批善于写作文赋的人,蔡邕认为这些人鱼龙混杂,甚至剽窃冒名。
B. 灵帝喜欢那些善写街头巷尾趣事的人,甚至破格提拔他们,蔡邕认为这样不利于选拔人才,必须加以遏制。
C. 蔡邕谈“古者取士”和“昔孝宣”的内容和王夫之谈“楚骚”的内容,都是为了论证对文赋的一致看法。
D. 王夫之在对文赋 看法上更多辩证思考,他能纵览历史,并结合蔡邕本人的做法和观点做评价,有一定进步性和全面性。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有司数以种种废阙不行,忘礼敬之大,拘信小故,以亏大典。
(2)故邕可自 也,而不乐松等之辄为之,且以戒灵帝之以拔人才于不次也。
5. 蔡邕 奏章对灵帝进行了哪些规谏?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探讨了选士标准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影响。第一篇材料展示了蔡邕对东汉灵帝滥用文赋取士的批评,指出郊庙祭祀等大政的重要性,认为纯以文赋取士缺乏实质性治理能力。第二篇材料中,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讨论文赋的历史地位,认为其虽有可贵之处但不应成为选士的主要标准。两者皆反映对文赋取士方式的质疑,倡导选贤任能,更注重道德和实务才能。这种观点融合了历史反思与现实关怀,具有警示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诸生竞相图利,踊跃地写作文章,其中高明一点的还能够引经据典讽喻教化,低下的就轻佻粗俗跟戏子一样。
“而诸生竞利”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B处断开;
“作者鼎沸”是主谓结构,“其高者”是下句主语,D处断开;
“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而有类俳优”结构相似,内
(二)文言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