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68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陈国栋同志的报告是一个重要文件。请各大区区长主持讨论,细致地讨论,讨论两次至三次。我基本上同意这个文件所述的意见。但觉:
(一)假定今年年成比去年确实好的情况之下,征购一千一百亿斤,力争办到,这是变被动为主动的第一着。今年年成如果在秋收以后确实较去年好,确实证明无妄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征购到这个数目字呢?
(二)下年度销售计划,我感觉不但一千另二十亿斤,是太多了,这个文件上调整为八百五十五亿斤,似乎也略为多了一点。是否可以调整为八百亿斤,或者八百一十、二十亿呢?告诉农民,恢复糠菜半年粮,可不可以呢?苦一年、两年、三年,就翻过身来了。多储备,少食用,以人定量,粮食归户……忙时多吃,闲时少吃,有稀有干,粮菜混吃,仍然可以吃饱吃好,可不可以这样做呢?
(三)多产粮,是上策。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凡此种种,可以多收。既已多收,可以多吃(例如菜)。
(四)好好地精细地安排过日子。是否可以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得还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得较多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以上几点意见,只供同志们此次讨论的参考,切勿下传。不对之处,准备修改。
(摘自毛泽东《粮食问题》)
【注】材料一是毛泽东于一九五九年七月五日为印发粮食部副部长陈国栋关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度粮食分配和粮食收支计划调整意见的报告写的批语,题目是毛泽东拟的。此前毛泽东曾批示:“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材料二:一个国家唯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保障国运民生。
首先,这是由粮食的极端重要性决定的。粮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不仅具有食物属性,还同时具有政治、经济、能源、人权等多重属性。只有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其次,这是由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每年的消费量要占到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是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多。再次,这是由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我国小麦和水稻单产水平与世界前10位国家相比,仅为它们平均水平的60%左右。从国内看,全国270个早稻万亩示范片和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亩产都要比所在县平均水平高出120公斤以上,粮食增产潜力巨大,如果过度进口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不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最后,这是由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的。当前,除了受一般供求规律的左右,其他各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包括美元贬值、气候因素以及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供给不足,生物燃料和消费结构变化导致的粮食需求旺盛,以及部分国家出口禁令、国际投机资本在期货市场上的炒作等。
2012年我国实现了粮食连续9年增产,总产量达到5.9亿吨左右,粮食供求总体基本平衡,但这是一种很紧张的平衡。所谓紧张平衡,是指粮食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而且结构性紧缺的矛盾突出。具体来看,小麦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稻谷则长期偏紧:玉米由于饲料与工业加工需求逐年增加,供需日趋紧张;大豆已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路径。第一,要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第二,要大力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健全防洪抗旱减灾防灾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用水保障能力。第三,发挥好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重视种业在保证粮食产业安全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完善粮食市场定价机制。粮食生产高度依赖水、土等自然资源,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大幅度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难度大,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消化生产成本上涨的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粮食价格就成为保障供给、平衡工农业利益的重要手段。从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平衡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在全社会物价总水平提高的同时,应当保持粮食价格水平的稳步提高。
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一是继续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效果。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行种粮补贴政策,补贴规模从1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28亿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民因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损失。但目前各地一般是将补贴发放给原土地承包户,而租种承包土地的农户难以享受政策优惠,补贴资金的效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二是健全对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粮食主产区抓粮的积极性。三是努力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市场、库存、质量等的监测监管,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摘编自韩俊《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糠菜半年粮”,一年之中有半年用糠和菜代替粮食,文中形容人民的生活极其贫困。
B.“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意思是粮食是民生的根本,手中有了粮食,民心自然安定。
C.“脚踏实地”,意思是说我国粮食工作要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精细地安排过日子。
D.“紧张平衡”,指我国粮食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且结构性紧张的矛盾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如1959年的年成确实比上一年要好,那么国家适当增加点粮食收购也不是不可以的。
B.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有效保障国运民生。
C.粮食不仅具有食物属性,还具有政治、经济、能源等其他属性,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D.如果进口外国粮食,一定会冲击国内的粮食生产,也会受到部分国家出口禁令的制约。
3.下列政策或事例符合材料二中“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的一项是(3分)
A.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
B.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
C.山东东营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模式,在地下布设“排盐管网”,改善灌溉条件。
D.重庆种粮户种50至3000亩粮食作物并自负盈亏,可获得每亩230元政府补贴。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选择疑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请根据材料一,谈谈毛泽东的《粮食问题》对我们“保障粮食安全”有什么启示。(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熟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这家店卖种酒,叫佛手曲。一个很大的方玻璃缸,里面用几个佛手泡了白酒,颜色微黄,似乎从玻璃缸外就能闻到酒香。酱园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有两个烧饼的钱就可以买一小堆,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直接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