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学科基地学校高三第五次模拟预测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4 22:12: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990字。

  2024届新高考基地学校第五次大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祖先对地理认知的觉醒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渔猎、采集食物,必须对自己周边地理情况有所了解,对渔猎场所、食物采集地域等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很难生存。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定居农耕时代,就更需要了解居住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在充分掌握地形、土壤、水道河流、气候变化及其与种植植物的相关联系之后,才能确定定居点以及如何种植蔬菜、粮食等。
  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从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遗址,到距今约18000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等众多的人类文化遗存中,都可以看出那时人们对岩石、地形等要素已积累了不少知识。
  在定居农耕的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地理观念有了显著扩大。首先,在居住地的选址上就表现了强烈的地理意识。人们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人们建造房屋大多朝南开门,一些墓葬排成间距大致相同的东西一线。
  中华民族祖先很早就开始记录和总结自然地理知识。夏商周时期,随着文字的出现,已有了较多地理认知记录。如商朝甲骨文,有关于云、雨、雪、雹、雷、虹的记载,并关心风、雨等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天文历法方面,有月食、日食和鸟星、新星、新大星等星象材料,也有“十三月”、频大月等置闰材料和干支记日及每日不同时间段的“时辰”等。
  周朝对地理环境很重视,非常注意居住区地理条件的好坏。如周成王准备建都洛邑时,就先派召公去洛邑一带踏勘地形,后又派周公去现场考察,并绘成地形图让周成王审定。
  保存至今的诗歌总集《诗经》,有关商周时期历史自然地理知识方面的记载颇多,涉及历史地名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及历史人文地理学的诸多学科领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流水地貌、土壤、植被等方面地理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商周时期还设有许多与地理相关的专门官职,如“司徒”(金文作“司土”)一职,就是主管民众教化、土地耕作的行政职务,其下还专门设置了“土训”的官署,负责向帝王报告各地山川地势、土质好坏及绘制相关地图等,供君王咨询。
  中国“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400年成文的《易经•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对此,唐朝的孔颖达(574—648)解释说:“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中国古代把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称之为天文,甚至把风、云、雨、露、霜、雪等地文现象也列入天文范围;而将土地、山川等环境形势称为“地理”。今天的“地理”是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体情况。古代将天文与地理并称,反映了中国古人以天地代表自然的观念。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地理学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战国以后,逐渐形成传统的地理学,即所谓“方舆之学”。
  总之,以上介绍足以说明我们祖先地理认知在不断觉醒,并逐步走向成熟。
  (摘编自王渝生《地理史话》)
  材料二:
  历史上,福建长汀县的水土保持研究一直在生物、工程和农业三个措施上打圈子。我们研究认为:人地关系失调是水土流失的主因,水土保持必须在观念、策略和技术上转变,于是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宏观策略,以及实现技术、空间和体制的三个突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祖先对地理的认知是逐渐觉醒的,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成熟起来。
  B. 随着文字的出现,中华民族祖先开始记录和总结自然地理知识,有了地理认知记录。
  C. 商朝甲骨文有关于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记载,并开始关注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D. 中国“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商朝的《易经•系辞上》,它与现在的“地理”概念不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小雅•四月》中“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冬日烈烈,飘风发发”的诗句描述了我国季节变化的气候特点。
  B. 《易经•系辞上》将不同的自然现象分别归类为天文与地理,这反映了我们的祖先以天地代表自然的观念。
  C. 材料一论说中华民族祖先地理认知的觉醒,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史书记载和古代文学作品的描述来作出判断。
  D. 材料二说明地理学思维的特点时,先指出其内涵再举例加以印证,是按先抽象后具体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地理学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
  A. 福建长汀的农业过去只是改造低产田,地理学家建议:必须改变人地失调的现状,因地制宜建立特色农业带。
  B. 地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乡土研究,不少同学从地质、气候、生物、历史、文学、经济、政治等多方面提出见解。
  C. 小刚同学的毕业论文《<红楼梦>中地理知识的考据》,对小说涉及的地名、地域、风物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D. 为了开发、利用和保护我国领土的自然、人文和经济资源,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
  4. 根据材料二简要概述“地理学思维”的特点。
  5. 根据两则材料,请从研究方向、指导思想和方法上谈谈如何进行地理学研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随着文字的出现,中华民族祖先开始”错误,中华民族祖先很早就开始记录和总结自然地理知识,只是随着文字的出现,有了较多地理认知记录。
  C.“商朝甲骨文有关于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记载,并开始关注到……”错误,原文为“商朝甲骨文,有关于云、雨、雪、雹、雷、虹的记载,并关心风、雨等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可知是商朝甲骨文记载了相关内容,“关注到风雨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是从商朝开始的,也没有电。
  D.“商朝的《易经•系辞上》”错误,《易经》产生于周朝。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块不平凡的刺绣
  谢冰莹
  自从墙壁上挂着两块特别雅致的湘绣以后,我觉得这间四席半的小房间里,充满了光辉和安慰。那是先母手绣的纪念品,一针一线都深藏着她的青春和热情。每天我都要看好几次,看得愈久,愈会觉得这些花朵、狮子、鱼和龙都是活生生地在那里跳,在那里动。这完全是旧式的枕头花,绣在浅黄的绫子上面,美丽极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