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21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9480字。
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2024年4月19日9:00-11:30】
绵阳市高中2021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早期中国”是指秦汉以前的中国。早期中国是“一元”还是“多元”,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元”本意为人首,引申为肇始、根本。因此,讨论早期中国是“一元”抑或“多元”,实际是讨论早期中华文明有一个根本还是多个根本的问题。20世纪之前,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认识,总体上讲只有“一元”。即《史记》中“五帝本纪”所代表的认黄帝为始祖的华夏远祖谱系。随着近代疑古运动的兴起,顾颉刚提出了“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上世纪80年代前后,苏秉琦针对“中原中心”说提出“区系类型”说,将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划分为六大文化区,认为各区之间在文化内涵、发展道路和源流方面都存在差异。1989年费孝通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他曾尝试在史前时期找寻中华民族的起源,以新石器时代有多个文化区为由,认定中华民族在源头上是“多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多个民族单位,史前的考古学文化有多个样貌,固然都是事实,但中华文明的根本却不见得有多个。
“元”既是根本,那么最根本的就应当是能长久传承的核心思想以及文化基因。根据考古发现,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距今8000年左右,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有了共同的宇宙观、伦理观等核心观念,已形成共有的文化基因。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宇宙观,就是“天圆地方”。在长江中游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白陶祭器上面,发现压印有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被认为是已出现“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证据,后来这一纹饰在长江下游、黄河下游、西辽河流域甚至甘青地区均有发现。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伦理观,当指重视亲情、崇拜祖先的观念。这在史前时期的土葬习俗中有集中体现。中国大部地区发现的史前时期墓穴基本都是土坑竖穴墓,先民将祖先深埋于地下,“入土为安”,并装殓齐整,配随葬物品,这是重视亲情人伦和强调祖先崇拜的反映。
中国地理环境广大多样,因此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还具有“多支”结构或多个样貌,中华文明起源也有不同的区域子模式。同时,中国的地理环境又相对独立,不同的文化区域之间能够互相影响,形成了带有敬天法祖、诚信仁爱的文化基因,使得中国人能存诚敬之心,有家国情怀。这是中华文明跌宕起伏而仍能连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根基所在。
(摘编自韩建业《论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
材料二:
中华民族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东西落差显著,南北跨度达30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并发展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甘青地区等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现印有八角星纹的器物,说明了中华民族在早期就已经存在共同的伦理观念。
B. 由于文化区的不同,其出土的工艺品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仰韶文化区出土的陶器以彩绘为主,龙山文化区出土的则以黑色为主。
C. 材料二认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在文明初期经历了分散聚居的生活阶段,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存在着交流互鉴。
D. 两则材料中的很多观点是依据考古发现得出的,由此可看出,我们如果想对中华民族早期历史作出比较科学的判断,需要借助考古发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作者在开篇对“元”字进行解释,这有助于读者理解后文提出的“一元”或“多元”论观点。
B. 材料一以规范墓葬形式、统一祭器纹饰等为例,肯定了先民们在新石器时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贡献。
C. “考古学家曾在黄河上游发掘出具有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特点的文物”,这可作为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据。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并且认为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秉琦和费孝通均认为中华民族在新时器时代已存在多个文化区,这可能是他们对“一元论”提出质疑的重要原因。
B. 材料二认为中华民族早期已形成多元格局,并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的不同文化区的介绍来证明此观点。
C. 在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时,韩建业与费孝通都认为“陶器”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并强调要重视对史前陶器的研究。
D. 两则材料都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了探究,中华文明的探源工作对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说明了中华民族在早期就已经存在共同的伦理观念”错误。由原文“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宇宙观,就是‘天圆地方’。在长江中游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白陶祭器上面,发现压印有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被认为是已出现‘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证据,后来这一纹饰在长江下游、黄河下游、西辽河流域甚至甘青地区均有发现”可知,印有八角星纹的器物被认为是已出现“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证据,所以说明了中华民族在早期就已经存在共同的宇宙观。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年幼的莫扎特听到乐器演奏出来的调子时,不论是哪种调子,马上便能准确地辨别出来。而且,他不但能分辨小提琴和钢琴演奏出来的调子,还能分辨任何一种乐器的调子。在当时,大多数已成年的音乐家,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在这方面也难以与莫扎特匹敌。
在音乐上,“完美音高”是个技术术语。大约在每万人中,只有1个人具备这种能力。人们认为,这种能力,贝多芬有,勃拉姆斯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