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3 20:00: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330字。

  高三年级信息卷
  语 文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很多诗人读懂了社会,看到了社会的黑暗,满怀愤懑之情却不被世人理解,其实表现的是孤独的体验。他们常以理想中的群体为自己的参照物,所以他们难以适应现实环境。以完美无缺的人物对应生活中的人,诗人怎么会满意呢?他们难以与现实中人交往以摆脱孤独,恶性循环走向更孤独。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独创往往也遭受排斥或不理解。典型的要算李商隐了。他刻意追求诗歌的表现形式,独创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风格却不为时人理解。
  历史上杰出诗人没有不在遭受政治社会打击后走向更加孤独的,他们都在孤独中奋进,在孤独中创作,给后世留下了璀璨的诗篇,他们或者在生前或者在身后得到社会历史的肯定。他们对孤独有超乎一般人的理解,在他们的诗歌中常有孤独的描写。古人直接用孤独类词语做诗题的如蔡琰《悲愤诗》、曹植《怨诗行》等。作为社会中人,他们也感受到自己可能是社会的边缘人,他们也知道承受孤独将意味着什么。但他们把遭受孤独作为享受,都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般的义无反顾,“虽九死而无悔”“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们执著、孤行的背后是对社会更加清醒的认识,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孤独体验给他们的仕途和生活道路带来了阴影,却给他们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生机,成就了他们独创的艺术生命。
  杰出诗人体验孤独是对自己独立思想和自我意识的肯定,他们将面对世俗合群观念的挑战,之间的二律背反具有特殊的审美范式。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克己”“天人合一”等对诗人孤傲、风骨等不入俗流持否定态度。诗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念与封建社会倡导的中庸合群氛围格格不入。诗人的使命和他们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促使他们饱尝孤独。他们比一般人更能接受自我。这种对内在自我的认可与接受,使他们能够更勇敢地去觉察世界的真实本质,而在社会浊流面前,一般的知识分子往往崇尚“合群”,实现与黑暗社会、与统治者“沟通”,追求不偏不倚中庸之道的境界。
  相对于诗人独立人格、自我意识来讲,常人的合群往往是缺少自我意识的表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缺乏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人难以有创新的意愿和行动,他们常会违背常识去迎合群体的谬误而浑然不知。合群可能带来自我的迷失,自我的迷失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群体的依赖。而自我意识的缺乏,又使他们往往难以确定自己的行为思想,从而更依赖于社会对比,在对比中确定或矫正自己的行为思想。“从众者有感觉卑下的倾向,缺乏能力,缺乏自信,同时还对自己的特性与人格缺少良好的判断”。社会的人一般难以逃脱合群的魔力,诗人却要不断排斥从众心理,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就是努力将非审美注意调节为审美注意,调整意识的集中和指向。诗人的创作是为社会群体服务的,个体的孤独是为了调整距离。与群体过近,难以调整注意;与群体过远,则走向孤芳自赏或对立面。
  孤独体验并非使诗人成为离群索居的冷血类人,而是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封建主流社会将人民作为君臣的附庸,越热爱人民诗人就越领受孤独,历史上优秀的孤独诗人不胜枚举,皆是如此。炽热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诗歌以情动人。诗人的创作,当其博大深沉的爱和情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难以与社会群体交流时他们便会出现泛爱的倾向,以山水为友,与自然为伴,以琴酒度日。
  (摘编自钱剑平《论古代诗人孤独体验的审美范式》)
  材料二:
  孤独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精神结构中的心理情绪,是主观思想者无意识、非逻辑的对自我具有超验性质的感受。贝多芬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我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常常是一个人独自面对。”孤独体验普遍存在于哲学家、艺术家的生命经历和气质之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诗人产生孤独体验的原因,是他们在读懂了社会后,对社会黑暗表现出的满怀愤懑之情却不被世人理解。
  B. 古代诗人对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使他们对孤独有着更深的体验,更容易陷入孤独不能自拔。
  C. 传统文化倡导的“中庸”思想、“合群”观念与古代诗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念形成了冲突,促使他们饱尝孤独。
  D. 诗人、哲学家、艺术家进行创造的情绪媒介和重要心理驱动力是与他们的生命经历和气质中的孤独体验分不开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孤独体验带来的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独体验使杰出诗人为后世留下了璀璨的诗篇,这也成就了他们独创的艺术生命。
  B. 孤独体验是诗人对世俗观念的挑战,这使他们能够更勇敢地去觉察世界的真实本质。
  C. 孤独体验给古代诗人的仕途和生活道路带来了阴影,同时也使他们更热爱生活和人民。
  D. 孤独体验是艺术家们在孤独时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审视,这是他们实现自我目的的路径。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因果的角度较深入地论证了常人的合群往往是缺少自我意识的表现。
  B. 材料一通过对比论证分析了杰出的诗人与一般知识分子对合群的态度的不同。
  C. 材料二引用贝多芬说的话证明孤独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精神结构中的心理情绪。
  D. 材料二通过对孤独体验益处与弊端的分析充分地体现了哲学上的辩证法思想。
  4. 根据材料,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诗句 出处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阮籍《咏怀诗》(其十七)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苏轼《赤壁赋》
  A. 司马迁以两种人生态度的对比,写出了屈原在人群中不被理解的孤独。
  B. 陈子昂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自己失意的境遇和寂寞孤独的情怀。
  C. 阮籍开篇写自己孤独无人言说,而出门不见车马行走消解了这种孤独。
  D.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以清风明月为友,与自然为伴,达到了精神的达观。
  5. 当下一些年轻人害怕孤独,其实孤独并不可怕。请根据材料谈谈如何与孤独相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是他们在读懂了社会后,对社会黑暗表现出的满怀愤懑之情却不被世人理解”片面,材料一第1节,很多诗人产生孤独体验的原因还有艺术表现上的独创。
  B.“更容易陷入孤独不能自拔”文本无依据,材料一第2节“他们执著、孤行的背后是对社会更加清醒的认识,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可知,没有无法自拔的论述。
  C.“‘合群’观念与古代诗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念形成了冲突,促使他们饱尝孤独”表述有误,材料一第3节,“饱尝孤独”是“冲突”和“诗人的使命和他们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上的家乡
  刘亮程
  大概二十年前的冬天,我陪母亲回甘肃老家。这是我母亲逃荒到新疆半个世纪后第一次回老家。我们一路到酒泉,再到金塔县,然后到父亲家所在的山下村,找到叔叔刘四德家。
  进屋后,叔叔先带我们到家里的堂屋祭拜祖先。
  叔叔家是四合院,进大门一方照壁,照壁后面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