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160字。
绝密★启用前
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现代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春秋经》上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星孛,就是彗星,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哈雷彗星平均每76年多回归一次。从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间隔2149年,哈雷彗星回归29次,每一次中国都有详细的记录。近代西方天文学家欣德曾利用这些连续的观测数据来推算哈雷彗星的轨道,发现轨道面倾角在逐渐变小,汉代为170°,到19世纪中叶已减至162°了。这项发现引起了天文学界的重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朗迪博士于1972年发表过一篇论文,论证太阳系存在着第10颗行星,证据是哈雷彗星的轨道变化是这颗行星长期摄动的结果。布朗迪还预言了行星的位置,但英国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和美国的里克天文台都没有在预言位置上发现它。
彗星是太阳系里的成员,其轨道有三种类型: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具有后两种轨道类型的彗星在绕太阳转一个弯后就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的彗星才会回归,称为周期彗星,哈雷彗星就是周期彗星。由于彗星的椭圆形轨道偏心率较大,有的接近于1,因此只有当彗星行至近日点附近时,才有可能用肉眼看到。彗星的结构也很特殊,彗头的中央部分密集而明亮,叫彗核。周围是彗核蒸发出来的雾状物,叫彗发。在太阳风和太阳光压的作用下,彗发向相反方向延伸,形成一条或几条光带,叫彗尾。离太阳越近,压力越大,彗尾就越长。于是,彗星在接近和离开近日点的过程中,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再加上每颗彗星的彗核大小、彗发多寡都不一样,所以仅用一两幅示意图,无法描述所有的形态。
正是因为彗星形态的多样化,古人便以为它们是不同类的天体而分别命名。对于彗尾长且直的彗星,叫扫星或彗星,实际上“彗”字就是扫帚的意思。对于彗尾稍短略有弯曲的彗星,叫孛星或拂星。彗星呈钩状的,叫蚩尤之旗。有几条彗尾的彗星,很罕见,叫五残、狱汉或昭明。
《晋书•天文志》关于彗尾现象有一段话:“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明确指出太阳与彗尾方向的关系。如果没有多次观测作基础,很难提出这种见解。
彗星还有分裂现象,虽然很少,但中国古籍中也有记载。《新唐书•天文志》里写道:“唐乾宁三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虚、危间,乍合乍离,相随东行,状如斗。经三日,而二小星没。其大星后没虚、危。”客星,在这里指彗星。这段话描述的是已经分裂成三部分的彗星在虚宿和危宿之间出没的情形。
(选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材料二:2023年2月初,一颗划破夜空的彗星,一时成为天文爱好者们竞相追逐的“明星”,天文学家为它命名编号为C/2022E3(ZTF)。这是5万年一遇的彗星回来了。上一次光临地球,还是5万年前,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
彗星,俗称“扫把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天体,目前已发现1600颗,能用肉眼看到的却很少。彗星家族中的哈雷彗星出现的周期为76年,是由一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有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从秦始皇七年到清代宣统二年,哈雷彗星共回归29次并且它的轨道面倾角在逐渐变小。
B. 彗星并非时时都有彗尾,只有离太阳近的时候,在太阳风和太阳光压的作用下才会形成彗尾,离太阳越近,彗尾就越长。
C. 《晋书•天文志》记载的彗尾现象明确指出了太阳与彗尾方向的关系,这是建立在古代中国人多次观测着彗星的基础上的。
D. 天文学家张钰哲根据西汉《淮南•兵略训》关于彗星的记载,推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是公元前1057年二三月份。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美天文台未能在布朗迪预言的位置发现第十颗行星,但是哈雷彗星轨道面倾角变化的发现也并非没有研究价值。
B. 只有周期性彗星才会回归,非周期彗星在绕太阳转一个弯后就一去不复返,可见非周期彗星不能为肉眼所见。
C. 古人以为不同形态的彗星是不同的天体,因而对其进行不同的命名,说明古代中国对于彗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D. 材料二在介绍彗星的时候善于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彗星的形象描述得更加生动,读起来也饶有趣味。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诗经•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B. 《明史》:有星见于五车东北,发芒丈余。
C. 《竹书纪年》: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
D.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4. 材料一第2段和材料二最后一段内容都提及彗星的轨道和结构,但它们的写作目的不同,请谈谈有何不同。
5. 自古至今,中外人士对于彗星的观测、记录和研究热情不减,请结合材料探究其中的原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根据西汉《淮南•兵略训》关于彗星的记载,推算出……”错。根据材二倒数第二段内容“后来根据这一记载和哈雷彗星约76年出现的周期,按照其轨道参数推算出这颗彗星便是赫赫有名的哈雷彗星。他还反推出这颗彗星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那次回归是公元前1057年3月1日经过近日点,当时人们只能在2—4月份断断续续窥见彗星,而1—3月份能见木星悬挂于东方”,说明天文学家除了根据历史记载,还根据哈雷彗星出现的周期,以及窥见彗星的月份限制才反推出年份和大致的月份。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虹【注】
王愿坚
中午时分。
伤员指着西天上的一片乌云说:“天要变!”.
队伍正在草地里艰难地走着。
肖国成站在行军队列的旁边察看着。
他扶着曾立标跨过了一个草墩,小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