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3 8:46: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030字。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常”和“奇”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并对古代诸多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先秦到宋元的大部分时间里,受儒家中庸思维的影响,“奇”始终处在“常”的附庸地位,以一种亚文化的面目呈现。然而,到了晚明时期,这一现象逐渐发生改观:由于市民阶层的崛起、王学思想的流播、士人主体意识的增强,文人士大夫开始有意识地对古代文化中“奇”的一面加以充分肯定、大力宣扬,进而颠覆了传统“以常为主”的文化权力结构,并在与正统思想、主流文化的对话中另辟蹊径,与“常”分庭抗礼。
  这股标新立异的文化潮流不仅在晚明社会、文化、文学等各个角落里回响激荡,也对清人的一些创作思想、审美理念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晚明“奇”观念的蜕变肇始于诗文领域,奇人李贽虽然提出了“‘出类而无益’谓之‘奇’”“不合于‘中庸’谓之‘奇’”等相关命题,但更具其个人特色与新变意义的乃是他对于常奇地位、常奇关系的探讨。整体而言,李贽主张取消二者之间的分辨性,以一种更为圆融的视角实现常奇之间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实现常奇地位的基本平等。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来源于佛教,另一方面来源于阳明心学和左派王学。因为淡化了常与奇背后的正统、异端内涵,圣人、君子等概念在李贽那里不再具备天然的崇高性。李贽虽然在文学创作的实绩上不甚突出,但他高度独立的奇人人格、自居异端的文化姿态、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都对后来的文人与文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晚明文言小说领域,许多著作大量记录神怪异事,这和传统儒家观念形成了一种矛盾与张力。为了消解这种文化压力,晚明文人对“奇”进行了细致深入地言说。既然自然界允许“奇”的存在,那么文本领域中也应该给予“奇”一定的存活空间。“奇”以“常”为体系确立了自我的存在位置,另一方面又以“常”为中心明确了自我的价值与功能,由此在“奇”与“常”之间形成了一种辅助、互补的共生关系。
  在白话小说领域,出现了家喻户晓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而《水浒传》进入“四大奇书”这一行列的曲折历程也透露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嘉靖至万历初年的时候,人们将《水浒传》视作“奇书”其实更多是一种戏谑之论,到了李贽那里,开始以“童心说”为依据将《水浒传》与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相提并论,这既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浒传》的文化地位,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这些“异端文人”进行自我塑造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李贽等人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将《水浒传》视作奇书逐渐由一种“奇论”过渡到了文人心目中的一种“正论”,这一过程伴随着民间俗文化的兴起与坊刻出版业的日渐发达。可以说,“四大奇书”称号的确立,既展现出晚明文人以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为中心构建新的文化体系的不懈努力,也呈现出文化领域中通俗文学的地位日益上移并逐渐与传统主流文化分庭抗礼的文化历程。
  在戏曲领域中,在写作题材上,晚明文人主要将“奇”分为三大类:奇事、奇人、奇情。晚明人既注意到了戏曲的立意构思之奇,使作者的奇气得以痛快淋漓地抒发,还以“常中出奇”这一审美理念对戏曲创作中过分的、不合理的求奇倾向加以适当的约束和限定。整体而言,他们主张“奇”应该回归百姓生活、人情物理,对于“奇”的描摹与叙述应该合乎常理、合乎逻辑、体贴人情,在“奇”的题材中应该注入伦理道德的因素,最终实现“顺世化俗”的教化效果。晚明人对于“奇”观念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晚明戏曲的创作思路与写作方式,并十分有力地塑造了晚明乃至清初戏曲的审美形态与文化格局。
  (摘编自陈刚《奇观念与晚明文学研究》)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来,社会酝酿着的重大变化,反射在传统文艺领域内,主要表现为反抗伪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
  李贽是这一浪漫思潮的中心人物。作为王阳明哲学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晚明社会的诸多变化,文人士大夫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古代文化中“奇”的一面。
  B. 得益于佛教、阳明心学与左派王学学说,李贽主张取消“常”“奇”二者的分辨性。
  C. 随着李贽等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水浒传》遵循“正论”的要求方向改写并传播。
  D. 李贽重视民间文艺,不加以偏见,以正统文学经典的理论要求评点了诸多剧本与小说。
  2.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关于晚明“奇”的论述的一项是(   )
  A.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B.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
  C.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D. “夫所谓奇者,非奇袤、奇怪、奇诡、奇僻之奇,正惟奇正相生。”(《云合奇踪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伴随着晚明文人于文化领域中争取到的通俗文学地位的日益上移,“四大奇书”这一称号逐渐确立。
  B. 在戏曲领域的新发展中,晚明人意识到“奇”观念于创作中的种种局限,最终使“奇”又落入“常”的下风。
  C. 李贽提倡讲真心话,反对虚伪与矫饰,与晚明人主张的“奇”应合乎逻辑、体贴人情的观点基本吻合。
  D. 李贽肯定言“私”、言“利”,反对传统观念束缚,重视人的“本心”,每人均自有其可贵的真实与价值。
  4.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明代戏曲《牡丹亭》中的“常中出奇”。
  《牡丹亭》讲述了官家千金杜丽娘与贫寒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丽娘在花园中散步,朦胧中看到书生柳梦梅求爱,便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茶饭不思,因伤情而死,被葬在后花园梅树下。柳梦梅进京赶考,与丽娘的魂魄相恋,于是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柳梦梅高中状元。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婚事。最终闹到皇帝那里,皇帝下旨赐婚,柳梦梅和杜丽娘终成眷属。
  5. 为何说李贽的“童心说”提升了《水浒传》的地位?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
  A.“文人士大夫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古代文化中‘奇’的一面”错,结合“然而,到了晚明时期,这一现象逐渐发生改观:由于市民阶层的崛起、王学思想的流播、士人主体意识的增强,文人士大夫开始有意识地对古代文化中‘奇’的一面加以充分肯定、大力宣扬”可知,文人士大夫开始有意识地“加以肯定、宣扬”。
  C.“《水浒传》遵循‘正论’的要求方向改写并传播”错,结合“在嘉靖至万历初年的时候,人们将《水浒传》视作‘奇书’其实更多是一种戏谑之论,到了李贽那里,开始以‘童心说’为依据将《水浒传》与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相提并论,这既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浒传》的文化地位,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这些‘异端文人’进行自我塑造的一种重要方式”可知,“将《水浒》视作奇书”的观点逐渐过渡到“正论”。
  D.“以正统文学经典的理论要求评点了诸多剧本与小说”错,结合“他高度赞扬《西厢记》《水浒传》,把这些作品与正统文学经典相提并论,认为文学随时势而世化。他以此为准则,撇开当时盛行的伪古典摹习之风,评点、赞扬了流传在市井之间的各种小说戏曲。……反道学反虚伪的思想基础,使他重视民间文艺,重视这种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并把这种文学提到理论的高度予以肯定。这个高度也就是‘童心’”可知,李贽以“童心”为标准评点剧本小说。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默的未来
  [韩]金爱烂
  他们都是在世界上驾驭唯一语言的“最后的话者”。他们大多独自生活。他们知道,自己早在很久以前就被抛弃在响亮的母语中心,宇宙的中心。①这里的人们一遍遍抚摸“独自”这个词语,直到它消磨殆尽。
  这里是限制与外界接触的特别区域。这里是以规模巨大和景观秀丽著称的纪念馆,正式名称是“少数语言博物馆”,宗旨是保存和研究世界上即将消失的语言。博物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