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2 20:09:5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780字。

  机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2月28日  9:00——11:30】
  2024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时期,儒家虽然顽强维系着西周礼乐文明的命脉,但在这个以强兵为务、以攻伐为强的时代,其哲学理想的不合时宜已显露无遗。在这种背景下,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古乐基本已被时代抛弃,它所极力贬斥的俗乐则正无边界地泛滥。当然,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儒家自身做出调整,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基本可以代表这一时期儒家对于艺术的观点。在《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将齐宣王爱好的音乐与齐国的国家治理状况联系在一起,这继承了儒家肯定艺术的传统。其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这种判断应来自儒家“王者功成作乐”的古训,也就是将“好乐”视为一个有德、有为之君的应有品质,将音乐之境视为政治和谐、天下太平的象征以此为背景,从《孟子》中可清晰看出儒家音乐观念的重大变化。
  ①孟子以音乐的一体性贯穿了孔子围绕音乐制造的古今、雅俗之争。春秋时期,孔子基于其理想化的道德价值观,将周代礼乐视为典范,并因此使书与兮、雅与俗的对立成为儒家乐论的核心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在两者之间寻找富有弹性的解决方案就尤为重要。对此,《乐记》认为,无论雅乐还是俗乐,在给人带来快乐的心理感受上是一致的,即“乐者,乐也”,这就使儒家乐论跨越了雅与俗的截然对立,重新获得了音乐的一体观。但是,《乐记》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是不彻底的,即一方面强调雅乐、俗乐在给人带来快乐上具有一致性,但对快乐的性质又进行了二分,即“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这种快乐的一体性和“乐道”“乐欲”的矛盾性,使《乐记》对此一问题的判断体现出鲜明的过渡特征。孟子则不同,他不但肯定音乐的快乐属性,而且认为在古乐与新乐之间划分界限没有意义,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也就是说,如果快乐是乐之体,古今、雅俗之分是乐之用,那么,《乐记》对这一问题的判断就存在体同而用异的矛盾,孟子乐论则体现出体与用的一致和贯通。当孟子问及齐宣王“好乐”问题时,“王变乎色”,这证明深受礼乐传统浸染的齐王,也有充分的理由为自己爱好俗乐羞愧。孟子的“今之乐犹古之乐”之论,不但在理论上使音乐回归其一体性,而且也解决了人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常常会陷入的道德困境。从这个角度讲,孟子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对儒家乐论的重要推进。
  ②   。中国社会自上古以降,就有着儒家的尚和观念,将和谐视为音乐最重要的特性,并进而将声音之和与人事相类比,将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和谐作为音乐最重要的价值。如《乐记•乐化》:“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闽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但是,这种“和”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却一直没有给予必要的阐明。在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孟子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答:“不若与人。”孟子问:“与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王者功成作乐”的古训,将“好乐”看作是有德之君的品质,这样的看法与战国以强兵为务、以攻伐为强的特点截然对立。
  B. 孟子在“乐者,乐也”矛盾性的基础上提出“今之乐犹古之乐”的观点,肯定了音乐使人快乐的属性,音乐的一体性贯穿了雅俗之争。
  C. 材料第二段和第四段都引用了“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前者侧重音乐雅与俗的差异,后者侧重“君子”与“小人”的层级。
  D. 因为音乐具有一体性的特点,所以可以从音乐的共赏问题导出“与民同乐”的问题,进而关联到更符合儒家王道思想的政治观。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音乐上主张雅与俗的对立,而孟子则认为划分古乐和新乐的界限毫无意义,音乐的体与用是一致和贯通的,这种差异与两人所处的时代相关。
  B. 音乐具有共享性和群体性,它可以通过对快乐的分享使人们之间拥有平等的氛围,进而促进群体和谐、团结,符合儒家对百姓进行教化的需求。
  C. 文章在论证每个分论点时,都将《乐记》与《孟子》作对比,这样既可以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观点的流变,也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强化作者观点
  D. 孟子对音乐认识的变化更多地显示出了对新乐的妥协,从这个层面看,尊重艺术现实固然能证明其识时务,但却因此丧失了儒家的基本价值理想。
  3.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观点不匹配的一项是(    )
  A. 《孟子•滕文公下》中写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一段材料可以论证第一段的中心论点。
  B. 《乐记》中当魏文侯说自己听古乐则困,听俗乐则不困时,子夏明确地告诉他:“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可论证《乐记》中音乐在体用上的矛盾。
  C. 《尚书》中的“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国语》中的“政象乐,乐从和”、《乐记》中的“乐者,天地之和也”都可以作为第三段的论证材料。
  D. 孟子在《梁惠王下》中说“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认为诛杀暴君也并不违背君臣伦理,这也可以论证第四段中孟子的民本思想。
  4. 请仿照①句,分别在②③两处写出三四段的分论点。
  5. “和”字在甲骨文里写作 ,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曾有一段妙论,他说,“龠”是一间屋子,里面有一组编钟,编钟下面是一个排箫,表现的是演奏的场面。材料中也提到儒家将和谐视为音乐最重要的特性。甲骨文和材料中的“和”分别有什么内涵,它们各有何侧重?请结合材料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这样的看法与战国以强兵为务、以攻伐为强的特点截然对立”错误。根据原文,材料只是说“战国时期,儒家虽然顽强维系着西周礼乐文明的命脉,但在这个以强兵为务、以攻伐为强的时代,其哲学理想的不合时宜已显露无遗”,“王者功成作乐”的古训,是孟子作“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这一判断的原由,体现将“好乐”看作是有德之君的品质,选项曲解文意。
  B.“孟子在‘乐者,乐也’矛盾性的基础上提出‘今之乐犹古之乐’的观点”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孟子则不同,他不但肯定音乐的快乐属性,而且认为在古乐与新乐之间划分界限没有意义,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可知,选项曲解文意,孟子的看法,并非基于“乐者,乐也”矛盾性。
  D.“因为音乐具有一体性的特点,所以……”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在孟子看来,音乐的价值就在于让人快乐,而且这种快乐并不为帝王、君子专属,越是跨越社会等级实现共享,音乐的快乐越能够最大化。据此,音乐作为艺术的共赏问题也就位移为人对快乐的无差别参与问题,即‘与民同乐’”可知,原因应该是音乐可以跨越等级,实现共享。选项归因有误。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本巴(节选)
  刘亮程
  当阿尔泰山还是小土丘的时候,①时间还有足够的时间让万物长大。
  江格尔在那时长到二十五岁,本巴国所有人约好在二十五岁里相聚,谁也不再往前走半步。
  摔跤手萨布尔在二十三岁时突然掉转身,跑回到童年,把小时候赢过他的一个伙伴摔倒,扔出去七年远。然后,他两天走完二十年的路,赶上班布来宫的隆重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