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220字。
绝密★启用前
高三语文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互联网的发展使世界连成地球村,但这种连接并不是亲身体验与亲密交往的连接,而是通过社交网络达成的虚拟连接。在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过滤筛选之后,受众获得的客观现实认知仅仅是别人希望他知道的信息。事件的全貌可以被篡改、隐藏、误导,而如果没有积极求证和寻找多方信息源,虚假信息就会成为信息接收者的受众现实。客观现实难以被触及。
②如今算法技术被众多平台广泛采用,不仅应用于新闻生产与分发环节,而且影响到新闻的再生产与再分发环节,使新闻业传统的实践常规以及价值理念受到了冲击。平台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将新闻依据使用者的阅读兴趣、习惯进行分类,分别向使用者推送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如果使用者沉迷于由算法操纵的信息流中,不主动寻找对立观点和新领域的信息,那么随着使用者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类型始终保持在使用者感兴趣的那一部分,信息内容较为单一和固化,与其偏好相一致的内容又会反过来使其观点得到确认与加深。这样只会不断强化使用者固有的认知,使用者的受众现实则难以得到更新,始终囿于算法圈定的媒介现实部分。已有的观点和兴趣范围,在互动中与所接触的部分媒体呈现出的媒介现实不断相互强化,最终与完整的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③新闻传播的发展史,也是与假新闻相伴相生的历史。时至今日,部分官方媒体发布假新闻的现象也偶有发生。2022年8月22日,中新社“国是直通车”官方社交平台等主流媒体发布“2022新版红绿灯”的消息。报道中提到,新版红绿灯取消了读秒环节,并开始应用“九宫格”红绿灯,一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随后,该消息被辟谣。“2022新版红绿灯”事件是由一个自称“孙正良”的人开直播普及“2022新版红绿灯”而引发的乌龙。部分官方媒体将新闻时效性置于新闻真实性之前,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发布假新闻,这是未能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和准则的表现。网络的实时传输使得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导致部分官方媒体从业者以时效性为先,更为重视夺取用户的注意力,注重增加文章阅读、评论、点赞、转发数量,导致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让位。
④相较于更为注重公共责任的权威媒体,自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时,新闻专业理念让位于吸引眼球的热点、爆点。因此,为得到更大的传播效果,自媒体往往疏于查证信息,而使用情绪化的语言发布未知真假的信息。例如,在第6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队6名选手均以满分成绩夺金。多个自媒体发文“韦东奕带队出征,国家奥数队全满分夺冠”,并在文中贴出一张韦东奕站在中间位置的“国家奥数队合影照片”。然而,韦东奕所在的学校北京大学在官方账号介绍了国家奥数队领队和教练组成员,并未提及韦东奕的名字,自媒体所谓的“国家奥数队合影照片”实为“历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合影”。自媒体为了流量而编造假新闻,将照片以自身需求和想象进行文字说明,甚至直接编造事件,挑起读者情绪,误导公众认知。自媒体将商业和利益放在首位,利用热点事件和煽情化写作方式为自身带来更多的读者和评论,但众多自媒体发布的信息难以被一一查证和监管。自媒体对其读者塑造了媒介现实,但常常由于辟谣传播不如谣言传播范围广而导致部分读者无法认知到事实。
⑤由于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新闻当事人和亲属的说辞可以避开权威媒体直接传达给受众,受众对现实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个人所构建的媒介现实的影响。虽然各自的情况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人的关注。网络上大量维权事件中存在夸大的现象,例如2020年,一名家长在网络上发布“血衣”照片,声称自己患有哮喘的孩子在被老师体罚后咳血,但后来被证实衣服沾染的红色液体为化妆品。“后真相”在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大数据和算法等信息技术,平台可以依据使用者的个性特点有选择地分类推送他们感兴趣的新闻内容。
B. 尽管网络的实时传输使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媒体却不能因此而将新闻的时效性置于真实性之前。
C. 部分自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因片面追求商业和利益,刻意炒作热点事件,甚至刻意编造假新闻以博取流量。
D. 新闻当事人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直接向受众传达他们的说辞,受众接受信息并得以了解事件的完整真相。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通过互联网在网络达成虚拟连接,这种连接不是亲身体验与亲密交往的连接,必然导致受众不能触及客观现实。
B. 算法技术应用于平台,不仅促进了新闻再生产与再分发,而且改变了新闻业传统的实践常规与价值理念。
C. 由于疏于查证信息,使用情绪化语言,再加上监管的乏力,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往往会误导公众的认知。
D. 只有传统媒体不断增强对网络议程的影响力,摆脱社交媒体的议题建构,才能阻止“后真相”的病毒式传播。
3.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以“2022新版红绿灯”消息发布为例,论证媒体发布 假新闻对受众的危害很大的观点。
B. 第④段将“自媒体”与“权威媒体”作比较,指出自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缺陷,并举例加以论证。
C. 第⑤段用“病毒式传播”这一比喻指出“后真相”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之快,对舆论生态影响之大。
D. 第⑥段中的加点处“伸张正义”,这一处使用的引号表示否定意味,意思是不会真正伸张正义。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材料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2024年1月25日起,一段名为“商场保安徒手接住坠楼婴儿”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视频中,保安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伸手接住了一个从高空坠落的婴儿,成为众人赞誉的英雄。然而,随着对事件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这段视频竟然是捏造的。保安手里接住的是一个布娃娃道具,并非真实婴儿。
A. 媒体要分辨新闻的真实性,靠演绎形成的社会热点,恐丢失媒体公信力。
B. 技术赋能下的“正能量”新闻,超额消费观众的同理心,透支社会的信用。
C. 我们要审慎地对待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D. 这个视频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是因为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长期压制。
5. 在“后真相时代”,如何进行舆论引导,以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该项歪曲原文语意,“得以了解事件的完整真相”这一说法不当,原文意思是这种情况往往会使受众无法了解事件的完整真相。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钓
高晓声
江南的黄梅天。漆黑的野外。
雨点打在烂泥地里的吧嗒声、落在水面上的扑通声,碰在阔叶树上的沙啦声……像一支永远演奏不完的乐曲。
江水倒灌进来,打着旋涡,一直撞到运河的南滩,回旋着滚滚东去。
就在这丁字河口的运河岸沿头,站着个穿戴着蓑衣笠帽的人。
渔网提出水面,空空如也。他一松手,网又沉入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