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2 19:32:4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230字。

  2024年高三年级试题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全球出现了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我们急需用“科学”去解决这些危机。然而,“科学”是什么?“科学”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建构的话语,不清楚它是什么,却又不能质疑,造成了一种认知错觉和悖论,甚至禁忌。我们知道,社会总是在发展的,人类过去的探索在新的语境中定会出现变化。换言之,“科学”,从定义、方式到认知皆存在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即所谓阈限性。
  有学者曾将“科学”定义为“转译机器”并得到广泛认可:“把科学看作转译机器是很有帮助的。科学具有机械性,因为一群教师、技术人员和同行评审人员随时准备砍掉其中多余的部分,锤炼锻造直到留下合适的为止。”按照这样的说法,“科学”本来就是一台机床,人们根据生活中的需要进行裁减、改造成为产品,既是根据人们的意愿设计的“作品”,又变成了人们手中的工具进行重复性“再制造”。它可用、可改造,当然,可以讨论,也可以批评。
  作为一门探究自然物种与生命现象的独特学科,科学的基础——“博物学”一词也体现了其对于“科学”的定义——“关于自然的包罗万象的研究”。如果有人问:“博物学是科学吗?”这似乎没有什么疑义,当然是。可是如果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博物学中的“科学”与西方的“科学”一样吗?我们或许会语塞。我国自古就没有一个与西方nature完全重叠的概念;也没有与自然较为接近的概念,没有与诸如环境、生态完全一样的东西。中国的自然与西方的nature虽然勉强对译,但语用和含义却有很大的差异。“自然”的边界是哪里?它是少数公认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却又是没有共识边界的、使用最混乱的概念之一。且莫说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永无止境,永远都在过程中,我们原来的认识可能会被新证据的出现所推翻,更何况不同的文明赋予“自然”完全不同的定义和边界。对“自然”的认知和表述也呈现出纷繁的多样化,特别是经过人类的异化,“自然”似乎成了人类“手中的面团”,不断地变化其形态和形象。科学无疑是探索自然的“高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永无止境,所以“科学”也永远处在历史阈限中。
  博物学以研究物种为对象。然而“物种是什么?”“人类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被人类所探索、所回答。于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了博物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从达尔文开始,我们接受了“进化论”,我们相信了:我们源于自然。我们承认我们是灵长类动物的后代,自从我们的祖先从曾经生活过的热带树上爬下来以后,我们就永远摆脱了林栖生活,我们在自然之外建立了独立的文化王国。从笛卡尔开始,我们又站在自然的对立面思考,确认我们的使命是统治、控制、征服自然。这就是历史的“悖论”:人类既承认自己是生物中的一类——“人类”,却又不愿与生物为伍。
  众所周知,博物学的学科依据是进化论,而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物竞天择”。所谓“物竞”,指生物的生存竞争;所谓“天择”,指自然选择。“物竞天择”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生物是从低级向中高级演化的。然而,生物进化的条件是什么?似乎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或许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大误解之一就是对进化论的误解。甚至连“进化”的定义都是阈限性的。早在1744年,德国生物学家哈勒就发明了“进化”一词,他将其用在“胚胎由卵或精子中预先存在的微小个体发育而来”这一理论中。后来达尔文所使用的“进化”与哈勒的不同,它指的是“表现出一个事件序列中的规则顺序”。“进化”的概念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总是在发展的,人类过去的探索在新的语境中定会出现变化,这表明“科学”具有阈限性。
  B. 有学者把“科学”称为“转译机器”,这为反驳“科学在今天不能质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C. 在看待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上,达尔文和笛卡尔观点不同;对“进化”一词的表述,达尔文和哈勒也不相同。
  D. 与西方“二元对峙”的观点不同,中国人用“道法自然”“三位一体”去看待人与自然,更具有探索精神。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自然”与“nature”二者勉强对译,在语用和含义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中国博物学中的“科学”与西方的“科学”是不一样的。
  B. 自然是“没有共识边界的、使用最混乱的概念之一”,对“自然”的认识和表述需要人们不断探索,永无止境。
  C. 似乎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生物进化的条件是什么,而且人们对“进化论”本身也有误解。
  D. 从全文内容看,“科学”“自然”“进化”“真理”等概念都是人类历史上的认知和探索,都是有阈限性的。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通过自然选择,颈和前肢越来越长的长颈鹿被保留下来,经过许多世代,终于进化成为现在所看到的长颈鹿。
  B. 为更好的生存,某些寄生虫的消化系统基本消失,许多洞穴生物的眼睛基本消失,人类的尾巴只剩一点尾骨。
  C.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震动了整个学术界和宗教界,强烈冲击了《圣经》的创世论。
  D. 3.65亿年前泥盆纪晚期,陆地面积不断扩大,脊椎动物数量急剧增加,这导致当时地球上70%的物种灭绝。
  4. 作者是怎样证明博物学是具有阈限性的,请简要说明。
  5. 论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内容,也便于论文的归类。请为本文撰写一则论文摘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更具有探索精神”于文无据。原文“可是又有谁能说哪个更‘科学‘呢?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博物学”只是强调不同,没有比较哪一个更具有探索精神。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谷之夜 
  师陀
  辞别了晚霞,马降入弥漫着雾的狭谷,一股潮气冷冷的扑上脸来,正是春三月。溪谷间悄寂无声,是飞鸟已经绝迹的时候。极目一望,四围枯草荒烟,三两声犬吠,像发于邃古。想起是草木同荆蓁的世界,颇觉苍凉了。但已远遁大红大绿的攘夺,而就洪荒溟蒙的境地。
  望望天色,星斗像结串的铃儿,在风声里簌簌的摇荡。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