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4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八次考前适应性训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980字。
[考试时间:3月20日9:00—11:30]
2024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八次考前适应性训练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常常说中华民族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重视内蕴,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美的体验应是一种悠长的回味,美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表面上并不声张的创造。曲而深的境界,在中国艺术中有很高的地位,它是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其核心意思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
宛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凤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凤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宛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二十四诗品》有“委曲”一品。委就是曲,本意为曲折。曲的妙处,与直露无遗相对,委婉、曲折、深邃、悠远。从审美上说,柳暗花明、山重水复疑无路,忽然开朗,带来一种审美的惊奇感。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后人将其概括为“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笔隐锋,波必三折”。意思是:没有一横是不回来的,没有一竖是不收缩的,一点之中一定会藏着暗锋,一捺之中含有很多折转。书法家就是一个制造矛盾的高手,就是要造成书法内部的冲突,通过形式内部的避让、呼应、映衬等,造成内在的冲突,形成一种张力。这就是“势”。含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书道之妙在于“藏”,反对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永宇八法作为运笔的法式,透露出中国美学的一大消息,就是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不滑落,不漂移,稳实,有力,内蕴,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但在其深处则暗藏机锋,暗藏玄机,充满了力的旋涡。
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如坠五里云中,那不是很好的隐。隐是为了更好地露,勾起人更幽深更玄远的用思;藏是为了更好地显,显出那更丰富、更感人的世界。在艺术上,含蓄讲究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正如刘勰所说的“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材料二:
言简意赅、凝练节制,是古典文学重要的审美旨趣。在方寸之间、物象之外展现意义的深远阔大,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意蕴丰富,从而形成了中华美学精神含蓄之美的标志性特征。
“含蓄之美”与古代诗词大多为短制有关,也与儒道文化博观约取相涉,一直贯穿于历代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之中。“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注重在精微的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的表达强调含忍,重视内蕴,不能因为太过直白明了而失去美感,美的表现应是一种悠长的回味。
B. 永字八法透露出含蓄蕴藉的中国美学传统,据此法式,书法家运笔既有“势”也要“藏”,形成张力,讲求韵味。
C. 隐不等于晦,处理好隐和露之间 关系,隐显相宜,是为了勾起人更幽深玄远的用思,显出更丰富感人的世界。
D. “含蓄之美”与古代诗词篇幅短小、文辞简约有关,文人们在创作时注重在精微的字里行间隐藏丰富意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艺术讲求含蓄,除诗词、书法以外,其他诸如音乐、绘画、雕塑等样式也都有这一特征。
B. 含蓄之美是古典文论着重论述的文艺批评观,因此文人们追求“意不浅露,语不穷尽”而不懈。
C. 姜夔名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符合他所提出的“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的美学主张。
D. 李白诗中天水合一的虚实之境、含吐不露的境界,能够获得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含蓄美。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宛曲”特点的一项是( )
A.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B.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C.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D.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4.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图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碑拓文字外表平静如无风水面,但其深处则暗藏机锋。
B. “君”字上面“尹”大,下面“口”小,制造矛盾,形成内在冲突。
C. 上半部分的“尹”,布局凸显其大,意在表现书法之“藏”。
D. 运笔时,笔画横的尾锋和撇的收笔,是书法形式内部的呼应。
5. 综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含蓄之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美的表现应是一种悠长的回味”错,张冠李戴,材料一第一段是“美的表现”是一种“表面上并不声张的创造”,“悠长的回味”是美的体验。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麦在上
加拉巫沙
①刈麦,极其辛劳,割一片,背一架,汗一路。看起来蓬蓬松松的,其实背夹上的燕麦早捆得结结实实,远看,不见人,成精似的,大垛大垛的浪。挨近了,垛下的人,挽着裤,腿肚子青筋暴跳,怀疑力是从那往上面窜的。
②燕麦到了家,还得等些时日,才能将籽实褪下来。务必选择艳阳天,晾晒了半日,该男人和连枷大显身手了。谜语“天上一声呼、地上一声嘣”难不住彝寨里的幼童,谜底是众人打燕麦的场景,“呼”和“嘣”是连枷抡起来的拟声词。在空中划过半圆的长枷重重地捶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