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920字。
扬州市2024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
语文
2024.05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表现确定的情感或激情完全不是音乐艺术的职能。
②情感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心灵中,好像可以用一种艺术把它从心灵里提取出来,而这种艺术却无法表现其他的精神活动似的。相反地,情感是以观念和判断——即理智和理性思维的全部领域,也就是被人们看作是情感的对立面的那个领域为依据的。
③是什么使情感成为某一特定的情感?使它成为渴慕、希望、爱情呢?也许只是内心波动的强弱么?不是的。不同的情感可以有同一的强度;同一情感,可以因人、因时,而强弱不同。只有在一系列的想象和判断的基础上——这些想象和判断在强烈感受的顷刻也许没有被意识到——我们的内心状态才可能凝结为某一特定的情感。希望的情感是与想象一个未来的、比之现今更幸福的情况分不开。忧伤则是把过去的幸福与目前情况相比较。这是一些非常确定的想象和概念,没有这些东西,没有这种思想的材料,就说不上我们目前的感受是“希望”或“忧伤”,造成这些情绪的,正是思想的材料。如果把它抽掉,那么留下来只是一种不确定的波动,或者只是一般的快感或不快的感觉。没有某个被爱者的形象,没有那种要使之幸福并企图赞美和占有这个对象的愿望,就不能设想什么爱情。不单是心灵的波动形式,更是这种波动所具有的概念核心,它的真实的、历史的内容才能使它成为爱情。就它的力度说,它可以是温柔的,也可以是暴风雨似的,它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在各种情况下表达的却都是爱情。仅从这点来看,就足可说明,音乐只能表达那些各种各样附加的形容词,而绝不能表达名词本身,即爱情本身。
④可是为什么音乐还是能引起(不是必然会引起)忧伤、欢乐等情感来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在谈到音乐的主观印象时,还要加以探讨。上面我们只是从理论上来确定,音乐是否有能力去表现某一明确的情感。对这个问题我们给予否定的答复,因为情感的明确性是与具体的想象和概念分不开的,而后者不属于音乐造形范围之内。——相反地,有一类观念可以用音乐的固有方式充分地表现出来。那就是一切与接受音乐的器官有关的,听觉可觉察到的那些力量、运动和比例方面的变化,即增长和消逝、急行和迟疑、错综复杂和单纯前进等一类观念。——此外,一首音乐作品的审美表情,可以用优美、温柔、激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情感的依据属于理智和理性思维的领域,这与人们的通常认知相反。
B. 音乐只能表达各种附加的形容词,却无法表达名词——也就是具体的情感。
C. 形容音乐的优美、温柔、激烈等词语,都是由音乐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引起的。
D. 我们对图画的解释通常是间接的,相比而言对音乐作品的解释就更不可靠了。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一系列想象和判断的参与,我们的内心状态才可能凝结成某一特定的情感。
B. 因为感性表现具有相应性,所以人们会把伦理意义不假思索地应用到音乐上去。
C. 纯音乐的属性决定了旋律只代表它自己,但是一般幻想力改变了纯音乐的属性。
D. 作者认为音乐只能表现情感的力度,因此否认了情感和激情是音乐艺术的职能。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章中艺术观的一项是( )
A. 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B.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 流水高山,独许钟期,最知伯牙。 D.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 为了让论述更为周全、严密,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策略?请结合文本第③段加以说明。
5. 班级围绕“音乐是否具有伦理意义”展开辩论,你作为反方代表,将进行立论陈词,请结合文本列出陈词要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都是由音乐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引起的”错误。原文是说“一首音乐作品的审美表情,可以用优美、温柔、激烈、刚强、纤丽、清新等言词来形容,这些观念都可以在乐音的组合中找到相应的感性表现”,可知,强调这些观念“都可以在乐音的组合中找到相应的感性表现”,而不是“都是由音乐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引起的”。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被描写的树
东西
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村风声呼呼的坳口,年龄两百多岁,身材粗壮,需要两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高一百多米,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进村的人首先看见它,离村的人最后离开它。
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父母去卖粮迟迟不归。一大早,他们就挑着晒干的粮食走出村庄,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下午还没看见他们的身影,我便担心起来,担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