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1 9:02:1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110字。

  语   文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流域的农业,最初主要分布在沿河两岸的冲积沃土上。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自然条件适宜经营农业,故从史前时期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但这时人口稀少,生产工具原始落后,被开垦出来的土地只是聚落周围狭小的一块,就此形成的农田景观只是散布在莽原中的小片点状区域。进入历史时期,夏、商、周三代农业虽然摆脱了原始阶段,但土地开发能力仍很弱,农耕区主要分布在《史记》提到的三河地带,这里既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农耕区,也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河地带受司马迁称道的是先进的农业,然而三河范围并不大,三河之外其他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田主要分布在城邑附近,远离城邑的地方往往是大片荒野,农耕区基本呈岛状分布。大约在春秋末、战国时期,岛状农耕区消失,农田相连成片。此时,列国鼓励人口增殖、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促进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整个黄河流域经济发达区也不再限于三河一带,各诸侯国国都周围都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汉继秦祚,继续开疆拓土。幅员辽阔、疆域广大的帝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黄河流域在昔日繁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不但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史记•货殖列传》将天下分为关西、关东、江南及龙门—碣石以北四个经济区,其中龙门—碣石以北基本为畜牧业生产区;江南一带虽维持着农业生产方式,但尚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人口与经济实力都不能与位于黄河流域的关西、关东抗衡;关西、关东两地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天下财富的生产地与聚集地,黄河两岸沃土上的物产不仅哺育了华夏的芸芸众生,也造就了人类文化的赫赫精英。
  秦汉以来黄河中下游一带不仅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是全国政治与军事中心。国家政权力量对政治中心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破坏。这是因为,国都既是政治集团权利之争的核心地带,也是军事攻击的主要目标。当政治冲突发展到军事行动时,无论是小的武力讨伐还是全国性的战乱,这里都是受害最重的地方。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在火炼与血屠中经历了大起大落、大浮大沉。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到公元4世纪北魏统一北方为止,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动荡时期,其间汉末军阀混战、三国争雄、西晋永嘉之乱、十六国政权更迭,战祸相循,几无中辍。农业生产是生物连续性生产过程,适宜的自然条件是其发展基础,而稳定的社会条件则是必要保证。干戈相攘、锋镝战火之中,人民生命尚难保证,更谈不上维持农业生产。长达3个世纪的政局动荡与人民流移,对农业生产造成空前破坏,土地荒芜,生产凋敝,黄河流域经济受到致命打击。
  经历了战争劫难,黄河流域重新振兴是在隋唐时期,隋文帝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了全国。隋祚虽短,却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抛弃实际户口数额不说,仅以文献见载数额论,唐天宝年间全国有人口5200万,秦岭、淮河以北占3/5,其中河北、河南两道,即相当于今冀、鲁、豫三省之地,又占北方人口的2/3,形成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仅就唐代黄河流域而言,过去几个世纪,尽管饱经战乱,但一经恢复,悠久的农耕文明与雄厚的历史基础便使这里再度兴盛。然而,若将汉唐两代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做比较,则会发现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汉唐两代均定都长安,西汉时全国经济发达区只限于黄河流域,支持以长安为中心的国家机器运转,主要靠函谷关以东地区的漕粟。隋唐时期关中政治中心所仰仗的不仅是关东漕粟,而且远及东南,正如《新唐书•食货志》所云:“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这意味着唐代黄河流域已经不是天下唯一的重要农业区,随着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崛起,从两大流域平分秋色到经济重心转向长江下游,黄河流域渐渐失去往日的经济地位。
  (摘编自韩茂莉《黄河流域农耕区的兴衰及扩展》)
  材料二:
  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沿河两岸分布有东平湖和乌梁素海等湖泊、湿地,河口三角洲湿地生物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流域的农业起点能追溯到史前时期,由于当时人口和生产工具的限制,开垦难以形成规模。
  B.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C. 黄河流域在唐朝重新得以振兴,形成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虽然仍是重要农业区,但渐渐失去往日的经济地位。
  D. 黄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要想打好扶贫攻坚战,必须解决好该区域的诸多民生问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农耕区范围逐步扩大,人口的增殖决定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
  B. 由东汉末到北魏统一北方为止,政权纷争使黄河流域的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可知农业的良性发展与稳定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
  C. 由汉至唐,由于关东的粮食作物满足不了需求,且长江流域的经济崛起,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逐步被削弱。
  D. 黄河流域地区广阔,自然景观壮丽,生物多样,近年来有了国家生态保护的总体规划,可预见其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
  3. 下列对材料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材料中两次提到司马迁《史记》的相关内容,这样写的目的是以读者熟悉的史书来增强说服力。
  B. 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行文,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梳理黄河流域农耕区的兴衰与拓展。
  C. 材料语文既具专业性亦不乏文学性,前者如“小片点状区域”,后者如“战祸相循,几无中辍”。
  D. 材料在论述的过程中用对比,引用和列数字的方法来论述黄河流域在各朝代的不同情况。
  4.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水面如玉。走进黄河之畔临夏州东乡县河滩镇东干村东干码头,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船只荡漾、水汽弥漫,一幅自然山水画徐徐展现在眼前。
  B. 村民张文喜新建了特色农家院,他说:“随着县上大力整治黄河沿岸生态环境,我们村的面貌发生了天覆地的变化,我通过开办农家乐,顺利实现脱贫。”
  C. 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汇交流的地方,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是黄河文化的特质,“山河四省”应努力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D. 位于黄河下游的济南,2023年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量质齐升。
  5. 有人说,黄河自古至今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黄河流域在唐朝重新得以振兴”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黄河流域重新振兴是在隋唐时期”可知,“唐朝”应为“隋唐时期”。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羊角【注】(节选)
  许廷旺
  乌日图出神地望着蒙古包外,门前静悄悄的,温暖的阳光静静地洒下来,把四周装扮得金灿灿的。不知什么时候,飞来了一群百灵,它们在蒙古包前忽起忽落,渐行渐远。乌日图的目光追随着远去的它们。
  这应该是乌日图最为熟悉的鸟类吧。它们总能在第一时间认出这位身材瘦高,默默而来、默默而去的老人。走进草地时,他总是欣喜地打量着四周,打出能让百灵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