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9/29 21:50: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88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在非虚构写作被迅速增容和泛化的当下,为了提升非虚构写作的整体文学水准,让这一文学潮流走得更健康和长远,当务之急是要厘清“非虚构写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尽量确定其边界。
  有人认为,世界上的文学只有两类:一类是虚构文学,另一类是非虚构文学。这当然是一种泛化的文学概念的区分,不能作为划分文体和界定概念的依据。但不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作者要克服的是同样的焦虑——如何“真实”呈现以及如何让读者接受。“非虚构”既不是一个文体概念,也不是文本概念,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与以虚构为主的文体——小说、戏剧等争夺“真实”的话语权。非虚构写作特别强调实践或行动写作,即写作者必须行动起来,把自己融入时代与社会,并将个体的写作置于变迁的社会进程之中。因此,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写作立场和写作态度,一种叙述方法和介入现实的路径。非虚构写作强调文学书写必须具有反思和质疑社会的品格,即写作者言说和阐释当下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写作者不仅要有能力介入生活,而且要真实呈现出当下中国的现实感与现场感。
  广义上,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大的文学类型的集合。作为一种广义上的文学类型,非虚构写作既包含“非虚构小说”“非虚构散文”“非虚构诗歌”“非虚构剧本”,也包括游记、报告文学、传记、真实故事等,它是“虚构”之外的一切写作的总和。但作为一种狭义上的文体,非虚构写作指那些以“非虚构写作”名义创作的,既具“介入”“在场”“真实”“质疑”的品格,又具审美性和形式感,即能够“文学地呈现真实”的“非虚构”写作。它是散文文体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概念要小于散文。它与报告文学最为接近但不是报告文学,它的概念范畴比报告文学要大些,涵盖的写作对象更广泛多样,也更贴近社会人生。
  当我们从狭义的视角来考察非虚构写作,会发现近十年来的写作潮流,无论是在文体的建设,还是在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总体来看,深度作品匮乏,田野调查不够深入细致,创作队伍良莠不齐、急功近利,正成为这一类写作的突出问题。当然,任何一种写作都充满了挑战,这一文学潮流在挑战当下写作伦理和审美趣味的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纯文学话语机制的反思,拓宽了文学创作的界面,并引领了散文美学的新风向,推动当代散文艺术创作的革新。
  (摘编自陈剑晖《“非虚构写作”概念之辨及相关问题》)
  材料二:《湿地繁花》是曲子清关于盘锦乡村振兴叙事整体的非虚构写作作品,它提示我们一个往往被忽略的常识——除了作为一种历史想象,作为一种田园乌托邦,乡村还有其在伟大的时代和火热的实践中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地位。
  《湿地繁花》以新时代盘锦乡村日新月异的振兴与发展实践为写作对象。这样的写作对象预示了文本在实践性上可能抵达的限度。《湿地繁花》属于非虚构写作中现实写作一路,这种“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文体属性,意味着它的写作方式、写作生态带有强烈的实践色彩。作品来自一种实践性发生语境,一种作家与写作对象浑然一体的浸入式写作方式。如火如荼的实践每天包围着作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何“真实”呈现以及如何让读者接受的问题,是“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的所有文学创作者共同要克服的焦虑。
  B.对非虚构写作者来说,落实行动非常重要,要将整个身心都融入时代与社会,有能力介入生活,呈现现实感和现场感。
  C.从狭义上看,非虚构写作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既具“介入”“在场”“真实”“质疑”的品格,又具审美性和形式感。
  D.当代散文艺术创作的革新靠的是非虚构写作,总的来说,这要求作家在作品深度、田野调查等方面下功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厘清非虚构写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当务之急,否则,这一文学潮流将停滞不前,得不到发展。
  B.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的推进为非虚构写作阐扬文学“铁肩担道义”的深刻内涵提供了契机。
  C.《湿地繁花》是反映乡村振兴与发展的现实作品,它落实了对人的关怀,记述的是作者的个体性经验。
  D.《湿地繁花》作为反映新时代乡村的非虚构写作,通过诗性的语言形式,抵达了文学的审美境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   ) (3分)
  A.《重走》作者围绕着当年湘黔滇旅行团的行走路线写作,融入了社会学、文献学、新闻报道等各种文学元素,形成了一种极为芜杂但很灵活的文本。
  B.《伟大纪念日》以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为线索,用文学性的语言讲述了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等事件,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光辉形象。
  C.《微尘》讲述了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小作坊老板等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的故事,作者将真实经历贯穿其中,书中饱含着人性的悲悯和温度。
  D.《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通过叙述逃避诅咒的知识分子、带着求生梦想的孤儿、为了施展拳脚的“拳匪”等人的奋斗史,谱写了磨盘州的百年征程。
  4、材料二以《湿地繁花》为例,从哪些方面阐释了非虚构写作?(4分)
  5、有学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所做的努力,就是把新闻的生命周期延长,用文学的方法为新闻保鲜、抗衰,抓住那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事,为时代存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昨日的临汾
  杨朔
  鸡叫了。
  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湖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从模糊的轮廓里,我可以辨出远处的村落、树木、齿形的临汾城墙……北方的早春又是那么寒冷,我不愿意滞留在阴晦而冰冷的车站里,只好决定进城,虽然时间是那样早。
  翻起大衣的领子,两只僵硬的手交插在袖口里,我的思绪随着牛车的颠簸而波动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