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镇江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9/29 16:31:3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1990字。

  2024届江苏省镇江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大运河,可能是古代中国作为“基建狂魔”留下的仅次于长城的第二大奇迹了。今天通常被称为“京杭大运河”,实际上是大运河的后期形态。如今的大运河除了作为旅游景观,仍在发挥一部分运输功能,但和它的全盛时期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中国的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主要河流都是东西走向的,水向东流是常态。而大运河是南北走向,它穿越(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在古代开挖这样的大运河当然是极为浩大的工程,施工中需要克服种种技术困难,这不难想象。但人们容易想象穿越五大河流的难度,却往往忽视其中的技术含量。
  开挖大运河是为了形成水上交通线,所以运河中必须长期保持足够的水量方可行船。那水从何来?就要从五大河流及附近的湖泊中引入。如果中国大地上没有这些河流,也就不可能有大运河。开挖大运河固然需要技术,但要让大运河这条水上交通线长期畅通,需要更多的技术。这些技术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如何解决下面这个难题:
  京杭大运河的两端,北京和杭州,海拔倒是差不多(都在海平面附近),但大运河全程流经之处,海拔相差最高达到约50米。按照常识,水必定向低处流,如果没有特殊技术,面对这50米海拔,只有三个解决途径:
  一、将整条运河用堤坝拦起来,运河的大部分将修造成地上悬河,海拔最低的地方堤坝高度将超过50米。这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土方工作量和水源需求量、长途地上悬河几乎无处不在的溃坝危险……肯定完全不可行。
  二、将河道挖得很深,海拔最高之处河道深度超过50米——基本上就是第一方案的镜像,但这同样会面临难以想象的土方工作量和水源需求量,仍完全不可行。
  三、绕路,让运河始终运行在海平面附近高度。即使在中国大地上找得到这样一条弯弯曲曲的等高路径,运河必将变得极长,也必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土方工作量和水源需求量,而且完全违背了建立南北直达交通线的本意,同样完全不可行。
  可是,一千多年来,古人竟以有限的土方工作量、有限的水源供给量、近乎南北垂直的运河路径,让大运河上的船队源源不断地运送粮食和物资!
  原来,大运河根本不是我们通常想象中的河流,它实际上是由呈阶梯状的一段段水渠构成,每段水渠内的海拔基本相同,两个相邻的水渠用堆坝或可以启闭的船闸隔开。船只在大运河上航行,实际上是在水渠构成的阶梯中上上下下。
  启闭船闸,当然会导致上阶渠水的流失,所以运河需要有足够的水源补充。北宋时代发明了“复闸”技术,可以减少上阶梁水的流失。不过复闸的管理颇为不易,据水利史专家考证,大运河大部分时间仍使用单闸,因为实际上也够用了。比单闸更简单的技术是照坝(埭)——可以理解为一侧有斜坡的、无法开启的固定闸,船只由下向上过堰坝时需要用人力或畜力拖曳。
  在京杭大运河上,粮船从杭州出发,如果顺风顺水,两三个月可以到达北京,如遇水旱灾情,航程就会更长。虽然如此,只要大运河可以通航,古代中国的经济命脉就不会中断。
  (摘编自第一财经江晓原《不只是古代经济大动脉,超级工程大运河的技术含量被低估》)
  材料二:
  北起广西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逶迤向南,直下北部湾,平陆运河全长134.2公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连通大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京杭太运河南北走向,沟通了中国内陆的五大河流,现今保留下来的只是它的后期形态,其运输功能远远落后于古代全盛时期。
  B. 据水利史专家考证,古代大运河大部分时间使用单闸,还有更简单的技术是堰坝,即固定闸,但是船只通过时需要用人力或畜力拖曳。
  C. 为了提高船舶过闸的效率,平陆集团攻克阀门液压快速启闭机、高效输水系统等关键技术,全线每年预计能节省约1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
  D. 融入现代高科技的平陆运河,即将建立“陆水空天”一体化航道全要素运行监测网络,保障航道网动态运行管理服务,提高船舶通行效能。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看来,受到古代科技和当时条件的限制,开挖如此浩大的运河工程,人们容易想到这其中的困难,但是容易忽视修建中的技术含量。
  B. 中国大地有如此丰富的河流以及含水量充沛的湖泊,这为古代的大运河保持了足够的水量,也是大运河水上交通线能长期畅通的主要原因。
  C. 运河的修建有一定的人为原因,虽然修建遇到许多困难,但其运输距离短、较为便捷的优点,使其无论古今都成为了运输物资的主要通道。
  D. 如今我们对运河的开发要根据它的实际情况,既要加入科技元素开发它的实用运输功能,还要关注它的文化功能,发挥其旅游景观的作用。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李白)
  B. “辰时拽船从桥下过店家,买卖不可记尽。”(日本僧人成寻)
  C. “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续资治通鉴长编》)
  D. “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张方平)
  4. 下图描绘的是材料一中京杭大运河船闸的工作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船只从下游经过船闸到上游,需要经过多段阶梯状 水渠。
  B. 没有船只通过时,两闸间会形成水位的相对稳定的封闭闸室。
  C. 船只从下游到上游的过程中,需要上闸和下闸依次开合1次。
  D. 船只通过上闸后,原来闸室的水位会上升,上游的水位会下降。
  5. 班级对古今运河进行了调查实践活动,要求同学们以“古今运河科技运用的异同”为题提交一篇调查报告。请结合材料,列出调查报告的要点,并做简明说明。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古代京杭大运河和现代平陆运河的详细描述,展示了中国大运河建设技术的演变与发展。文章强调了古代工程的技术含量和现代科技对运河建设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比,展示了古代智慧及现代科技对人类伟大工程的贡献,同时也凸显了古代工程的巨大挑战和现代科技的进步。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对现代科技的赞美,高度评价了中国在运河建设上的成就。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全线每年预计能节省约1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错,依据原文“为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平陆运河集团开展大型阀门液压快速启闭机、高效输水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用三级叠合式省水池创新型布置,设计了国内最复杂的新型输水系统。按照平陆运河的设计计算,全线每年预计能节省约1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可知,“全线每年预计能节省约1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要有“按照平陆运河的设计计算”的前提。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大年三十,上午。陈千里从澄衷中学边上拐入薛家浜路。小商贩沿墙摆了一路地掉,陈千里像个无事闲人,不时停下来望望看看。下海庙大门对面,茂海路口电线杆下一阵锣响,有人牵出一只猴子,在地上翻滚跳圈,不一会儿就围起了一堆人。他混入人群左突右挤,很快从人群另一边转了出来,把身后的尾巴甩脱了。
  他进了一家估衣铺,出来时换了一顶灰呢礼帽。早上他特意戴了醒目的棕红色帽子和围巾。“先给他们一个显著的特征,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它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