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5届新高三秋季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810字。
四川省2025届新高三秋季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创始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乃至近现代,历经700余年,全长约7.8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这条纵贯南北、穿越古今的城市中轴线,与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古都发展史一脉相承。
东周时期《周礼•考工记》提出“以中为尊”的城市规划理念。在青铜文明极盛期,这一筑城理念成为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但在连年征战的背景下难以实现。曹操营造的邺城,出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沿线建筑已经具有礼仪性与等级性。东晋建康城中轴线进一步升华,以西南牛首山两个山峰为“天阙”,将城市中轴与自然相融,相映成趣。北魏平城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打造都城,形成以朝堂宫区、中阳门为轴线的中轴线规制。唐朝人对都城中轴线的礼制作用已经形成清晰的认知,但面对地理环境约束时,并不强求中轴对称。其理念播散影响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城市营建到了北宋东京,御街同时具有中轴线和宫廷广场性质,宽达300米。元大都作为一座全新规划的都城,拥有笔直的城市中轴线和规整的结构布局,严格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对于理想都城的设计要求,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时光流转,北京中轴线被推荐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进程,也寄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卓越才能,更感受到中轴线融入城市发展所焕发出的时代新韵。
(摘编自周冉《漫步中轴线》
材料二:
虽然《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历朝历代并没有严格遵循其中的营城制度,直到元代这样的规制才被用于实践。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发展演变是历代城市建设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城市规划史的重要篇章。中轴线并不是简单的南北道路相通,而是城市空间按照仪礼制度规划布局的集中体现。在营城制度之下,反映的是诸多中国传统礼制思想,“中和”“尊卑”“阴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中轴线历时久远,并非一时一朝建成,始建于元代,明清乃至近现代又不断地完善。
B. “以中为尊”的筑城理念虽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但因连年征战而难以实现。
C. “阴阳”“中和”等理念影响了北京中轴线的规划布局,给它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D. 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在今天大多丧失了原本的功能,更多显现出文化功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中轴线是古都发展史的一个载体,凸显了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的特征。
B. 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出现在邺城,其沿线建筑兼具礼仪与等级的象征意味。
C. 北京中轴线是城市的重要轴线,对形成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D. 出于完善北京中轴线南起点的考虑,王世仁提出保护中轴线的倡议并付诸实践。
3. 下列对于材料的论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使用了“700余年”“约7.8千米”“300米”等数据,这种数据统计的方法,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B. 材料一引用《周礼•考工记》中“以中为尊”的城市规划理念,为后文论述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C. 材料二引用《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并加以分析,是为了阐明古代营城制度对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
D. 材料二第四段使用“大部分”“略有”“几乎”等词语,虽然表意上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是体现了论述语言的严谨性。
4. 材料一第二段为什么列举三国邺城、东晋建康城、北魏平城、北宋东京的营建情况?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北京中轴线具有的重要价值。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围绕北京中轴线展开,详细介绍了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材料一通过历史沿革,展示了中轴线从元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强调其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材料二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中轴线的规划理念和文化象征,引用经典文献和历史实例,增强了论述的深度和说服力。两篇文章共同突出了北京中轴线作为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现代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在青铜文明极盛期,这一筑城理念成为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可知,选项将“青铜文明极盛期”替换为“封建”时期。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袖
徐向林
筱兰芳踏着碎步上台,水袖一抖一掷、一荡一甩、一抛一扬、一叠一搭,台下必是掌声雷动,叫好声四起。
这是多年前的事了。这些年,作为地方小剧种的阜剧市场萎缩,阜剧团多年没排过大戏,被称为“阜剧皇后”的筱兰芳也多年没上过舞台了。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袖舞是筱兰芳的绝活儿。人们常说,筱兰芳的袖子是她的第二张脸,只要舞动起来,剧中人或悲或喜、或惊或怒、或娇或羞、或憨或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