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9/28 15:30:2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850字。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在文学批评和研究当中,细节不仅指静态的“描写”,也包含动态的“叙述”,甚至是一个语词、一个微不足道的标点符号。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地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不少古典小说中人物外貌及景色描写,是从古诗词里拿来的意象,虽繁复,但意义不大,不仅无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反而因这种“堆砌”和“停顿”而影响了叙事的进程。当然,古典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也不乏成功的例证。《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人有其性情”,究其原因,还是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抓住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金圣叹曾经指出,同样是写水浒人物之粗鲁,鲁达是性急,史进是少年任气,李逵是蛮,武松是豪杰不受羁靮。这一评价真可谓“粗”中有“细”。
  按照卢卡奇的理论,小说中的细节应服务于情节,情节服务于故事,故事服务于主题,并以此实现对纷繁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平衡时间之流中细节的“停滞”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近年来的一些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一直在试图摆脱历史叙事、时间叙事的束缚。一些作家抛弃了线性结构模式的时间序列性和故事的完整性、因果律等基本特征,展露出一种追求空间化效果的努力和尝试。这从结构上对情节型、故事型书写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林白的长篇小说《妇女闲聊录》,以“口述”“闲聊”的方式呈现了王榨村的“人与事”“风俗与事物”,几乎完全是原生态的细节呈现。随意的“闲聊”,不仅让每一个普通个体“平等”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小说中“人物”“情节”与“故事”等概念,这都在悄悄地改变着小说的精神与形式。贾平凹的《秦腔》《古炉》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作者通过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细节书写颠覆了“细节—情节”叙事模式。评论家南帆指出,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这种细节设置的体量与模式,与其书写的“泼烦日子”是相得益彰的。
  再看看国外作品,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代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细节的洪流”?如何看待这些文学经典?如果抛开文学叙事背后的参照物——历史或时间,所谓细节与情节、故事之间的逻辑和因果律也就瓦解了,这些文本依靠“细节的洪流”成就了别样的小说艺术。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描写和叙述中,呈现了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这会有助于小说艺术的成功。
  B. 《秦腔》虽然颠覆了细节为情节服务的叙事模式,但其细节有助于小说主题的表达。
  C. 《妇女闲聊录》中高密度的细节,并不围绕塑造人物形象展开,很难说是好的细节。
  D. 短篇小说之所以常将低频次的细节置于开头和结尾处,与其篇幅受限有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作者写王熙凤出场,不惜笔墨写其衣饰打扮的每个细节,通过细节频次的调节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B. 在小说创作中,只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细节才能为塑造好人物形象服务。
  C. 《三国演义》刘玄德“三顾茅庐”和《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三”就体现了细节的密度。
  D.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会观测到更为微观或宏观的世界,到时用多个细节单元来写小说已无意义。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列举大量中外文学作品来进行分析,例证翔实,具体可感,使观点易为读者接受。
  B. 金圣叹对水浒不同人物的“粗鲁”评价各不相同,作者举此例意在肯定金圣叹见解独到。
  C. “细节的洪流”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细节之多,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 文章进行论述时,使用“一般而言”“大概当属”等说法,体现了本文的分寸感。
  4. 结合材料,概括小说中细节和叙事之间的关系。
  5. 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向别人倾诉孩子被狼吃掉时反复说“我真傻,真的”这一语言描写属于哪种细节?有何艺术效果?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小说创作中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及其艺术效果。通过引用卢卡奇、金圣叹等人的理论,结合《水浒传》《妇女闲聊录》《秦腔》等中外经典作品,分析了细节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和表达主题中的作用。文章指出,细节的密度和频次对小说艺术至关重要,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了高频次和低频次细节描写的不同效果。整体论述逻辑清晰,例证丰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并不围绕塑造人物形象展开,很难说是好 细节”于文无据,结合“其实,近年来的一些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一直在试图摆脱历史叙事、时间叙事的束缚”可知,《妇女闲聊录》就是创新的代表,而“这都在悄悄地改变着小说的精神与形式”,可见材料对此现象并无评判,更多的是阐述其创新性和合理性。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光十九年的烟禁
  吕啸天
  春天的广州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烟雨迷蒙,雾锁珠江,令人感到几分凝重,又感到几分压抑。
  这是道光十九年三月。
  这个时候,广州城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正在进行一场奇特的考试:主持考试坐镇考场的是钦差大臣林则徐。
  年过五旬的林则徐身穿朝服,气度庄重,国字脸上目光如电,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