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部分学校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700字。
2025届全国高三第一次联合性检测
语文
本试卷6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人工智能(AI)绘画工具的高效产能,给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甚至可以说给艺术带来了一种困境。
②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艺术的定义尽管一直在变,但总体围绕两个基本层面:在精神层面,艺术是一种智性的创造,是人类的理智和情感的外化;在物质层面,艺术是人类劳作的产物,涉及媒介、材质、工艺等多方面的使用,数千年来,艺术在精神层面的想象和创造是由人脑来完成的,在物质层面则主要依靠手和脑的协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极大地改变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工作方式,对挪用艺术和后现代的图像语言起到了极大助推作用。不过,这些技术的进步充其量也就是工具意义上的革命,是物质层面的革新。
③在传统的训练和创作体系中,艺术家必须执着手技巧的训练与完善,然而,AI已经使许多艺术效果不必经由技巧训练便可形成。建立在习得的经验基础上的“艺术创造”,对人工智能来讲,就是一个数据、运算和生成的问题。在AI成为创意工具之后,创造性活动不再需要大量的脑力、体力和时间,艺术创作变得简单可行。当“人人都是艺术家”之后,曾经意义上的艺术家又是谁呢?艺术家的艺术又当何为呢?
④今天,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电脑实实在在地开始向人类的想象力、审美和情感层面延伸,在音乐、美术、设计、电影等广泛的艺术创造领域发挥过去只能由人发挥的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工具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其大语言模型正在不断地深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中枢,如果我们承认艺术家对于艺术创造的主体性价值,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造的主体就将由“人”变为“人和高度智能化的拟人”的结合,那么创造艺术的艺术家又是谁呢?
⑤在艺术教育层面,面对人工智能,艺术院校教什么、怎么教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有力工具,然而这种人脑与人工智能的捆绑很容易造成人脑“搭便车”,从而导致大脑创造力的退化。艺术的教学如何设置才能使人类创造力的铁三角——眼、手、脑更为协调而非退化?这将是艺术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摘编自周博《人工智能:带给艺术的困境与挑战》)
材料二:
①对于人工智能(AI)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创作,即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是否具有艺术的创造性,长期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方认为具备艺术创造性,因为其底层算法设计就具备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还能生成不可预见的全部艺术成果;另一方则认为不具备艺术创造性,因为人工智能系统输入的信息源于人类已有的艺术信息,输出的传息只是变相模仿而已,人工智能无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艺术总体上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科技的发展对艺术家和设计师工作方式的改变,属于物质层面的革新。
B. 随着AI技术的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正不断深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中枢,由此产生了“谁是创造艺术的艺术家”的疑问。
C. 人工智能给艺术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不容忽视,防止大脑创造力退化,让眼、手、脑更为协调是艺术教学活动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D. 材料二的作者认为人工智能为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扩展了艺术的外延空间,这一观点与材料一阐述的观点完全相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人工智能(AI)绘画工具的高效产能,给艺术创作和艺术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寻求突破。
B. 针对“人人都是艺术家”等现象,材料一多处使用问句,启发读者进行思考,问题切中要害,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 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创作同样有高下之分,只有秉持艺术本身的标准,才能对人工智能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创作做出正确判断。
D. 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是否具有艺术创造性的问题,长期存在不同观点,艺术创造只能出自人类是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共识。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第五段所说“人类智能艺术”创作的一项是( )
A. 修复永乐宫壁画破损、遗失以及不合原意的修补图案时,人们利用AI技术设计了一套数据收集、图像重建、深度学习风格、专家验证的工作流程,提高了修复的效率。
B. 人们训练AI学习苗族纹样,并利用若干人工智能小模型,生成如牛纹、蛙纹等各式特定品类的苗族纹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间美术的延续和活化问题。
C. 人们利用AI对《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中的词频、句子结构等文字特征进行甄别、得出前后两部分不是同一作者的结论,表明AI理解人类语言已达新高度。
D. 人们对王羲之的存世墨迹进行数据标记后,让AI学习王羲之字体的笔法节奏、结构画密等风格特征,最终AI写出了带有王羲之韵味的非汉字“书法”,惊艳有趣。
4. 材料在使用“艺术创造”和“裂变”时分别加了引号,请结合材料对其所强调的含义加以阐释。
5. 两则材料论述了人工智能给人类艺术创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请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技发展带来的这种机遇和挑战。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人工智能(AI)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材料一侧重于AI对传统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提出了艺术家身份和创造力退化等问题。材料二则从正面论述了AI绘画的艺术创造性,强调AI作为工具仍需人类的主导,认为AI为艺术注入了新生力量。整体来看,文章呈现了对AI在艺术领域应用的多维度思考,既有对其潜在问题的警示,也有对其积极作用的肯定,平衡且深入。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这一观点与材料一阐述的观点完全相反”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⑥段“科学技术没有给艺术带来危机,而是带来生机、带动升级。……扩展和丰富人类艺术的外延空间”可知,材料二的作者认为人工智能为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扩展了艺术的外延空间。而材料一第⑤段“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有力工具,……这将是艺术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可知,材料一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是艺术创作的工具,同时也指出了人工智能对艺术教育带来的挑战,并非认为人工智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抱酥油桶的拉姆
周伟团
这里的村民宇文望星大都认识,可最近村里出现了一个穿着县中学校服的陌生女孩,常常独自赶羊放牧。一头高大威猛的牧羊犬不离女孩左右,将羊群赶到牧场就静静地卧在女孩身旁。每当此时,女孩就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来翻读,那认真的模样已然是将撒欢儿吃草的羊儿,追逐云朵的微风,招摇艳丽的格桑花,一并谢绝出她的世界。
“怡西拉姆是村里富户阿旺的女儿,她的哥哥扎西放牧时骑马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