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等学校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270字。
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杜甫是中国众望所归的大诗人。他一生留下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作品如此之多,成就如此之高,对后世的影响如此之深远,故一千多年来,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何谓“圣”?“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抱朴子•辨问》)按这样的说法,杜甫也就是最会写诗的人。
②杜甫一生的荣枯,与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唐代那一重大历史转折期的缩影。因为他,国人对史上同样惨烈的永嘉之祸、黄巢之乱、靖康之难、甲申之变的记忆,都不如对安史之乱来得清晰与深刻。就像英国人从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得到的罗马史知识超过普鲁塔克《名人传》,我们对安史之乱的了解,得之于杜诗的,也超过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正史所保存的是时间、数字等冷记忆,诗人却给出视听化的鲜活经验,带着体温、景深和饱满的颗粒感。我们读着杜诗,看着九庙被焚时热浪灼飞出去的瓦、群胡腰间凝血的箭、女儿被捂住生怕她出声的嘴、幼子脏兮兮没穿袜子的脚、翻墙逃走的老翁、月光下的战地白骨……老杜“栖栖一代中”的书写,就这样笼罩百代,上升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内化为我们各自的心理现实。按照克罗齐的说法,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杜诗作为诗史,是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
③读杜诗,除了可以论其世,还可以知其人。自有文字或文学以来,从未有一个人“被”如此真切而充分地写过。尤其是四十岁之后的二十年,杜甫经过的每段日子,其一言一行,一悲一喜,不止履历,甚至病历,都历历可辨。我们通过杜诗,不但可以掌握他外在的行踪,还能透视他内在的心迹。这是一个复杂的人,心系廊庙,又情牵山林;儒行世间,而道求方外。说他疏狂,他又谨慎;说他严肃,他却幽默;说他迂直,他也圆通……张戒《岁寒堂诗话》曰:“子美诗读之,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诗序》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者也。”可老杜不仅是我们情感教育的教父,影响了无数人的价值观,还引导了我们观物与审美的眼光,令我们看山不再是原初的山,看水不再是本来的水。举凡陇阪、蜀道、锦江、夔门、湘水,杜诗都给勾了线,着了色。更有甚者,我们看马会想到房兵曹的马,看鹰会想到王兵马使的鹰,甚至连看花也不纯粹是自然的花,因为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与《绝句漫兴九首》。宋元明清的诗人,为花颜狂为花恼,替花惋惜替花愁,一下笔就滑向了老杜的文字配方。
④总之,杜甫以他的写作再现了自身的时代,又参与重塑了后人对于各自时代的感知与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杜诗总是与后来的时代形成互文,为后起的生命做出代言,正所谓“其诗日读而愈新,其义日出而无尽”也。
⑤杜甫何以封圣?
⑥首先,他幸逢开天之盛,又惨遭安史之乱,见证了时代的巨大落差。锦衣公子,麻鞋难民,天子近臣,荒江野老,如此宽带人生、广谱经历,在同时代人中独一无二。短暂立朝,使他拥有了在政治中枢才能获得的气象和格局。长期流窝,更让他走进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他的行踪遍及吴越、京洛、秦陇、巴蜀、湖湘等大半个中国,所摄受的肃然的气象、盎然的生机、森然的物色,一以诗发之,故其人既为时势所成,其诗亦得江山之助。
⑦从诗史本身来看,诗强、汉魏、齐梁、初唐,各种形式与风格大备,对仗、用事、声律等技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正等着大诗人出来。杜甫恰好处在这个继往开来的节点上,他的诗学眼光又最为博观圆照,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吾师,故能兼巧与力于一身。所以,像《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不仅思想崇高,感情深厚,艺术形式也堪称完美。
⑧杜甫天资卓越,学力富瞻。他早早跻身于盛唐诗人的超级朋友圈,与李白、高适、岑参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遂高视阔步,以诗为一生之事业。四十岁之前,所缀诗笔,已约干有余篇,此后更用力精勤,无论在极其动荡的岁月,奔走潼关、迟回院阪、跻攀蜀道,还是在极其安静的草堂与夔峡,他都口不辍吟,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夔州的二十二个月中,他写了四百四十首诗,平均三天两首,真是惊人的努力。
⑨最后,杜甫一生热爱各种艺术,修养极深,眼界极高。他六岁在即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十三四岁在岐王宅与崔九堂听李龟年唱歌,这些顶流的音乐和舞蹈都成为了他创作诗歌的养分。书画名家的真迹他经眼无数。李邕是忘年交,顾戒奢是老相识,王维是同僚,李潮是外甥,连颜真卿也是他三司推问时的主审之一。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少陵可知矣。
(摘编自江弱水《杜诗何以封圣》)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成就卓越,影响深远。作为众望所归的最会写诗的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B. 唐代以后,有的诗人在写花时“为花颠狂为花恼,替花惋惜替花愁”,一定程度受到了杜甫观物与审美眼光的影响。
C. 杜甫诗歌艺术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三吏”、“三别”、《兵车行》中堪称完美的艺术形式就是其体现。
D. 杜甫得以封圣,既关乎杜甫的人生阅历、天赋与勤奋,又得到了时代与诗歌发展的助力,是内外因综合推动的结果。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论述杜诗与新旧《唐书》“记录”史实的差异时,类比了莎翁的历史剧与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可推知《名人传》应是史传作品。
B. 我们可以透过杜甫的诗歌看到鲜活的时代,看到杜甫的身影;我们也可以知人论世,通过时代的特点与杜甫的形象,去观照杜甫的诗歌。
C. 材料分析“杜甫何以封圣”这一问题时,首先阐述了“为时势所成”“得江山之助”这一因素,说明这是杜甫成为“诗圣”的首要条件。
D. 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听李龟年唱歌、赏书画名家的真迹,这些都对其写诗有所增益。可见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是可以彼此唤醒的。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杜甫自诩为官从政是家族“素业”,自我确立的人生目标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B. 初到长安,杜甫以长安的八位善饮文士为题材创作了《饮中八仙歌》,体现了他的交往圈层。
C. 元稹在写给杜甫的《慕系铭》中评价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D. 当杜甫陷身于沦陷的长安时,徘徊于故国旧物间,写下“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4. 请根据材料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5. 作者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读杜诗可以论其世”?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杜甫的诗歌成就与个人经历,探讨其被尊称为“诗圣”的原因。文章指出杜甫在政治与生活经历上的广泛涉猎,使得他的诗作既具时局感又富有个人情感,具有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价值。通过对比历史记载与诗歌呈现的不同,文章强调杜甫诗歌的历史再现作用。同时,文章还从杜甫的艺术修养与努力上,阐明其诗歌创作的高度和广泛影响,展示了杜甫作为诗人成就的多方面原因。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作为众望所归的最会写诗的人”选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杜甫是“最会写诗的人”是作者基于《抱朴子》的观点而形成的个人看法,并非人们都认为他是最会写诗的人。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瓜者言
莫砺绦
院里通知我要以作者的身份在发布会上做一个讲话,我就想:假如把这个会比作一个西瓜产品的发布会,那么种瓜的王婆讲什么好呢?如果王婆讲真话,应该说我种的瓜又涩又苦,大家千万别买!但这个话有点不得体,我看到在座的出版社老总,他们是我这个产品的经销商,他们一定不同意。所以下面我就不自我谦虚了,讲一讲我是怎么成为瓜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