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9/28 8:46: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040字。

  石家庄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其人文精神的养成,主要通过传统礼乐教育来实现。礼乐教育一方面讲的是“礼”,体现出一种伦理的精神;另一方面是“乐”,体现出一种艺术的精神。这种艺术精神所包含的意义比一般的艺术教育或者艺术种类宽泛得多,它超越了具体的艺术形式,体现出艺术追求的境界。
  可以说,中国文化精神包括伦理的精神与艺术的精神,两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即“别异”“明分”,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社会秩序;乐是用来“统同”“合群”的,人们通过乐表达志向、情感,通过乐来交流,从而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合格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过去常讲,中国历史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文化。这种看法有其片面性,只看到了“礼教”而忽略了“乐教”。要了解中国文化,如果不了解乐教,不知道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艺术精神的文化,是不够全面的。
  中国的文化是艺术的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从文学上讲,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从音乐上讲,不仅有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还把外来的音乐、舞蹈都吸收进来,使之形式与内容异常丰富。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主要艺术形式有琴、棋、书、画,如果一直上溯,还有六艺,即诗、书、礼、乐、射、御。这些都是艺术宝库中的精髓。再有,中国的昆曲与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剧、日本的古典戏剧相比,无论是剧本的文学艺术、音乐演唱艺术,还是舞台表演艺术以及整个戏剧理论体系,都更胜一筹。希腊的悲剧早已消亡,只剩下了一些文学作品;印度的梵剧只零零散散地存在于现代印度舞蹈中;日本能剧的历史比中国的昆曲要早几百年,但它从剧本到唱腔,再到表演艺术理论都没有昆曲那么完整和丰富。这些例子说明,中国的很多艺术在世界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其价值无法估量。
  中国的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紧密结合,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实际上也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经常讲“真善美”,“真”是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善”是对伦理、道德的追求,“美”是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人不仅讲“天人合一”,也强调“真善美”的统一。在根本上,道德的追求和艺术的追求是完全融通合二为一的。不仅如此,中国人还把艺术精神贯彻到了日常生活中。
  有人说,中国人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总之,中国文化渗透了一种追求艺术境界的艺术精神,礼乐教化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通过乐来引导社会风气、培养人们的情操。形式固然重要,但只是停留在外在上,并不是乐的本质。“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礼记•乐记》),乐并不单纯指奏响黄钟大吕,唱歌、跳舞都是音乐的末节。真正的乐教,或者说艺术的精神,是通过外在形式寻求人生最高的境界。音乐的根本在于培养人的德行,而不是单纯培养人的艺事,“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礼记•乐记》)。《乐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把艺事放在第二位。艺术不是一种竞技性、表演性的活动,六艺“诗、书、礼、乐、射、御”中,“射”跟“御”实际是体育活动,但其本质不是竞技性、表演性的,而是要通过艺术、体育等活动来陶冶性情,以寻求达到人生更高境界。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需要由艺入道,同时要用道来统摄艺,这应该是中国乐教中最根本的精神。
  (摘编自楼宇烈《立于礼,成于乐——中国文化中“礼教”与“乐教”的和谐统一》)
  材料二:
  礼乐之“结盟”,肇端于夏商,而大成于西周的礼乐制度,其一体性之论述则在春秋战国的儒家那里获得定型,奠定了此后中国礼乐文化的基本风貌和精神。在传统儒家经史子集或“六经”“六艺”的人文知识体系中,礼乐在理论和精神上的一体性远大于差异性。历朝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并不仅指音乐这种艺术门类,它超越了具体的艺术形式,体现出了一种艺术的精神。
  B. 传统礼乐教育通过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的融合来实现,礼乐教化有助于培养出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的人。
  C. 传统文化中的乐教注重艺事,意在通过外在的形式寻求人生的最高境界,最终实现由艺入道,以艺摄道。
  D. 礼乐在理论和精神上既有一体性也有差异性,其一体性论述经儒家定型后,奠定了礼乐文化的基本风貌。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更全面了解中国文化,既要了解礼教,也要了解乐教,因为中国历史文化不仅是伦理文化。
  B. 与世界其他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艺术更为完整,更为丰富,更有高度,其艺术价值无法估量。
  C.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单纯用于娱乐的歌舞并不能体现真正艺术精神,也无法提升人生境界。
  D. 以西方学科观念和方法阐释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会使礼乐分离,破坏中国文化内在一体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通典•礼典》)
  B.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C. “不要试图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在那空白的深处。”(泰戈尔)
  D. “从‘序’与‘理’说,礼的精神是科学的。”(《朱光潜全集》)
  4. 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了“指认”“切割”“抨击”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 当下,如何才能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中“礼乐一体”的传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一体”思想的探讨,揭示了礼乐教育在培养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代解读三个方面展开,强调了礼乐的融合性和不可分割性。通过对比中外艺术形式,突显了中国艺术的独特价值和高度。文章还批判了现代西方学科观念对礼乐文化的割裂,呼吁回归传统,继承和发扬礼乐一体的文化精髓。整体结构清晰,论证有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传统文化中的乐教注重艺事”错,原文“音乐的根本在于培养人的德行,而不是单纯培养人的艺事”“《乐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把艺事放在第二位”,可见“注重艺事”不合文意;“以艺摄道”错,原文是“用道来统摄艺”。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香大抄手
  陈美桥
  春雨浸润,泥土幸福得浑身起酥,暧昧地粘在赶路人的鞋帮鞋底。于是,街道上交错着各式黄泥鞋印。有一双大头皮鞋,在无名饭店前停留很久,鞋头已经磨损,鞋带也因长时间拉扯,失去了张力。
  蒙蒙细雨落在穿皮鞋的老人头上,花白的头发丝像吐出了细微的气泡。他退移到饭店屋檐下躲雨,久久打量着斜对面的“鱼香大抄手”店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