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导向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420字。
2024届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导向模拟语文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②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③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④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⑤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⑥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⑦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⑧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秩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①“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②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
B. 与西方的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山水分别配对恒常与变化、阴阳等概念。
C. 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稳定人的精神,经过山水滋润,人可以从辛劳中获得解脱。
D. 虽然作为孔子的思想核心的“智”和“仁”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水”“乐山”把这两者和谐地统一了起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说“上善若水”,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都以此来称道道德完美的人。
B. 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用水的智慧,趋利避害。
C. 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的胸怀。
D. 两则材料在阐释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时,都使用了引证和例证的论证方法。
3. 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 )
A.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B.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白居易《长恨歌》)
C.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蕴含了哪些有关山水文明的内涵。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围绕“中国山水文明”的话题展开,就内容而言,两则材料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虽然作为孔子的思想核心的‘智’和‘仁’有所不同”错误,材料二:“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彼此
林徽因
朋友又见面了,点点头笑笑,彼此晓得这一年不比往年,彼此同增了许多经验。综合地说,这许多经验是一整片仿佛同式同色、同大小、同分量的迷惘。
经过炮火或流浪的洗礼,变换又变换的日月,难道彼此脸上没有一点记载这经验的痕迹?但是当整一片国土纵横着创痕,大家都“离散而相失……去故乡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