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初质量监测高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530字。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初质量监测
高三语文
2024.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是先有了人才有历史的。但不一定有人必会有历史,定要在人中有少数人能来创造历史。又且创造了历史,也不一定能继续绵延的,定要不断有人来维持这历史,使它承续不绝。因此历史虽说是属于人,但重要的只在比较少数人身上。似乎中国人最懂得此道理,因此中国历史记载最主要的在人物。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目的,或主要功能,是在希望人能成为一历史人物。一历史人物,比一专门史学家更重要。人群所需要者,乃是在此人群中,能不断有历史人物出现,才能持续旧传统,开创新历史。我此讲如何研究历史人物,也可说主要用意即在此。
中国历史上最受后代崇拜的三大文学家,屈原、陶渊明与杜甫,此三人,皆为众熟知。他们均以自己一份赤诚的热情,透过文学,而表达出他们各自的心志来。不但文学如此,艺术亦然。元末高士倪云林、明末八大山人与石涛等,他们无事功可表现,却在他们的艺术与诗文上表现心志。人在治世盛世,功成志得,有所表现,别人反而对他为人不易有更深的觉察。唯在衰乱之世,不得志,失败了,或是无表现,这样的人,反易使人深切看出他的内心意志来。
我在此将特地提出一“志”宇。中国人常言“志士仁人“,人若无志,便亦不仁。但其所志,亦正贵在此一仁字上。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说:“匹夫不可夺志。”诸位如须研究历史人物,却须先具一“彼人也,我亦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之志。若没有了此志,则古人自是古人,历史自是历史,和我渺不相涉,总研究不出一所以然来。
昔顾亭林尝云:“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亭林所谓保国与亡国,是指一国之政治言。所谓保天下与亡天下,则指民族文化之绝续言。我上面所说那些历史人物,则多是有志保天下的人。他们在历史上,有许多亦仅只是一匹夫。但文化绝续、时运兴衰之大责任,他们却把己身来担起。
我们今天所处的处境,比起古人来,实未见困难更甚。如我们能设身处地,平心去研究我们历史上许多处衰世乱世的人物,许多不得志失败的人物,甚至许多无表现无作为的人物,便知今天的天下兴亡,我们也实在责有难逃。若我们脱离现实,只驰心空想汉唐盛世,只驰心空想一旦得意来做一个历史上成功的人物,则深恐河清难俟,我们也只有嗟叹终老,但也好因此把我们的责任交卸净尽了。
《易经》上亦说“天地闭、贤人隐”,隐了自然没有所表现。中国文化之伟大,正在天地闭时,贤人懂得隐。正在天地闭时,隐处仍还有贤人。因此,天地不会常闭,贤人不会常隐。这些人乃在隐处旋乾转坤,天地给他们转变了,但别人还是看不见,只当是他无所表现。诸位想,这是何等伟大的表现呀!诸位若有志,不妨来搜罗隐逸,写一部中国贤人传,把中国历史上那些无表现的人物从头叙述。他们之无所表现,正是我们日常人生中之最高表现。
今天我们只看重得志成功和有表现的人,却忽略了那些不得志失败和无表现的人。因此也遂觉到自己并无责任可言。诸位当知,中国历史所以能经历如许大灾难大衰乱,而仍然绵延不断,隐隐中主宰此历史维持此命脉者,正在此等不得志不成功和无表现的人物身上。
但在今天,我们心目中已无此等人物的地位存在。纵使尚有隐了的贤人,我们也将觌面不相识,此实是中国文化的极大不幸极大危机。我们当求再认识此等人物之可贵。人或问,我一匹夫,怎能负起天下兴亡之大责?其实匹夫也好,匹妇也好,只要他能像像样样地做一人,便是此责已尽。
从人物来讲历史,近人或许已认为是落伍了。至于研究历史而注意到这些无表现的人物,近人将更认为此与历史无关。此话亦不错,此等人本可以不载入历史。但历史的大命脉正在此等人身上。中国历史之伟大,正在其由大批若和历史不相干之人来负荷此历史。诸位今天,也莫要认为自己和历史不相干,诸位亦正该负荷起此历史之重任。
或有人问:你是讲历史的,将来中国前途如何,你该有一看法。其实我亦哪能烛见未来。我只见向来历史是如此,在此乱世,我亦只能说:“苟全性命,不求闻达。”诸位或许又会问,现在时代变了,人人得有一分自由,该有一番表现,为何却要置身事外做一无表现的人?当知各人的成败,全视其“志”“业”。但业是外在的,在我之身外,我们自难有把握要业必成。志则是内在的,只在我心,用我自己的心力便可掌握住。故对每一人,且莫问其事业,当先看其意志。
中国古人又说“诗言志”,中国人有时把此志只在文学中诗中来表现。若我们把西方人观点来看中国人,有时觉得像是不积极,无力量,无奋斗精神。我亦常说中国史像是一首诗,看似柔软无力,却已表现出无限力量。中国诗里的理想境界,必是具有风力的。风来了,万物滋生;风大了,自能所向披靡。且待我们大家来吹嘘成风吧!
(节选自钱穆1961年香港讲演稿,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少数人具有创造和持续历史的能力,因此中国历史的记载主要以人物为核心。
B. 与身处盛世、功成名就之人相比,生逢乱世、壮志难酬之人的内心意志相对强大。
C. 顾亭林所说的“国”与“天下”并不是同一概念,两个概念中作者更为看重后者。
D. 从人物来讲历史是一种落伍的思想,那些无表现的人物也是不应该被载入历史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应为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而应通过历史研究来培养历史 创造者和持续者。
B. 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首先要见贤思齐,主动以历史中志士仁人 标准要求自己。
C. “志”与“业”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具有高尚的品质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D.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诗歌里蕴含的柔中带刚的精神力量。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文中画横线句论据的一项是( )
A. 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居洛阳十五年,撰写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B. 岳飞英勇杀敌,收复失地,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后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努力奋斗。
C. 谢灵运山水诗创作在刘宋时期产生巨大影响,后人对其继承与发展促进了山水诗的逐步完善。
D. 张九龄既追求经国之大业,又力图持超越态度,想将“仕”和“隐”这对矛盾和谐统一起来。
4. 结合全文,概述无表现人物的类型。
5. 作者关注现实,针砭时弊,他 观点对当下有何警示作用?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探讨历史人物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不仅依赖于那些功成名就的人物,更依赖于那些在乱世中隐忍不显、默默奉献的人。文章批判了现代社会只重视成功和表现的倾向,呼吁重新认识和重视那些无表现的历史人物。对当下社会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提醒人们关注内在的志向和责任感。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只有少数人具有创造和持续历史 能力”错误。按照原文“要在人中有少数人能来创造历史。又且创造了历史,也不一定能继续绵延的,定要不断有人来维持这历史,使它承续不绝。因此历史虽说是属于人,但重要的只在比较少数人身上。似乎中国人最懂得此道理,因此中国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狮子
了一容
伊斯哈格其实还是个不满十四岁的孩子。三年前,伊斯哈格从家里逃出来,拽着大人的衣襟混在人群里挤上了从内地开往新疆的火车。未经大人许可,他是偷偷跑出来的。
记得在村子里时,干裂的土壤已经被破坏了,人们放弃家园,逃往口外。新疆口外大呀,随便养几只羊都能活人。
伊斯哈格混在那些打工的人流里,可他还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