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540字。
江苏省泰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乡村。”这表明“三农问题”至今还没有根本解决,城乡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推动乡村振兴仍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②我国学界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最大难题是乡村发展。近现代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便将目光转向如何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原金陵大学农村社会学家乔启明提出转移农业劳动力、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率等解决办法,是当时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见解。这种观点是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率的视角来考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此不同,也有学者更加关注从乡村组织的视角来思考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梁湫溟认为、要根本改造乡村,其途径就是建立新的乡村组织。费孝通也很早就认识到,苏南乡村要走出人多地少的困境,就要走乡村工业化的路子,就有一个与乡村社会组织相互适应的问题。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对培育乡村内生动力持不同看法,认为中国乡村发展必须有外力的推动,吴景超认为,由于农村人口太多,发展的内生动力太弱,所以必须转移农业劳动力,发展工业救济农业,发展都市救济农村。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发展和振兴已经探索了多种路径。由农村“大包干”改革形成的制度化成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初期推动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动力,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事非农产业,推动了乡村工业的发展。这一阶段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主要体现为乡村工业化带来的巨大收益以及由此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从1984年开始,国家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从此拉开了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经商的序幕。在这个阶段,农民工进城所形成的大规模劳动力转移不仅大大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成为推动农村自身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近2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2022年我国颁布《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流转和实行规模化经营后,农业产出大大提高了。当前,随着乡村交通的便利化以及互联网对乡村的覆盖,城乡、产业融合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我国乡村发展和振兴的主流趋势,这也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回望这个过程,是一个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呈现减弱态势。与此同时,从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和外力对乡村发展的推动在不断增强。
④以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路径和过程的分析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不必在理论上图执于乡村发展动力的“内生”和“外生”、“造血”和“输血”之争,关键是能够在实段中把来自不同血源的血液融合成乡村持续发展的活力,形成一种能够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杂的机制。
(摘编自李培林《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和路径选择》)
材料二:
①如何进一步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高质高效实施?关键要回答好“如何看待乡村”“怎样振兴乡村”“谁来振兴乡村”三个问题,不断畅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乔启明提出乡村振兴要依靠转移农业劳动力、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率等办法,这在当时是最有效的发展措施。
B. 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土地流转的相应法规也应运而生,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因素。
C. 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始呈现减弱态势,但是在国家层面并没有减少扶持乡村发展的政策支持。
D. 我们在乡村规划上要看到并突出自身固有的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和条件禀赋,让城乡之间要素“有的放矢”精准流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的巨大成就足以证明,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激活自身热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最重要动力。
B. 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大幅降低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更多的资源转向发展工业。
C. 大力创造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减少农业从业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就能普遍解决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
D. 随着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农产品网上直销、城市家庭农场等新兴产业将呈涌现趋势,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3. 乡村振兴往往需要确凿的数据和鲜活的事例来佐证,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一项是( )
A. 1982年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4年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年均增长近9%,全国总体上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B. 吴家湾村吴姓村民前往深圳打工7年,92年回乡后,修建起二层的楼房,成为吴家湾村第一个实现“楼上楼下”梦想的家庭。
C. 南京市民张先生,到高淳区投资乡村旅游,建成民宿,并通过抖音宣传,吸引大量客流前来休闲游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D. 芦胜村有近郊交通优势,建立种西瓜的合作社,推出了休闲采摘游,大力发展物联网销售,西瓜亩产由5万元增加到20万元。
4. 论述类文本要求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请根据材料一,补全下面思维导图中空缺的内容。
5. 结合材料二,当前可以有哪些新路径来推动乡村振兴?请简要概括。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乡村振兴的主题,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探讨了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材料一回顾了历史上乡村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强调了内生动力和外力推动的结合。材料二则从实际操作层面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强调了要素流动、制度改革和人才引进的重要性。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面的思路和方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在当时是最有效的发展措施”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原金陵大学农村社会学家乔启明提出转移农业劳动力、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率等解决办法,是当时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见解”可知,原文并没有说这在当时是最有效的发展措施。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衣柜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①我们把家搬到这里的时候,买了一只颜色很深的旧衣柜,价格还没有把它从二手商店运回家的运费高。两扇柜门上有植物形状的装饰,第三扇柜门是玻璃的,我们开着租来的车把衣柜运回来的时候,玻璃上折射出整座城市。运输过程中需要用绳子绑住柜子,以防柜门在中途打开。我拿着一圈绳子站在衣柜旁边时,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荒唐。“它会和我们的其他家具很搭。”R先生一边说,一边温柔地抚摸着这只木质衣柜,仿佛抚摸着一头刚被新农场买来的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