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520字。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看来,无聊作为人类行为的一个要素,在整个历史时期,都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今天更是如此。
无聊似乎是人类独有的情绪。囚笼中的动物确实会无精打采,但自然状态下它们是不会有这种类似无聊的反应的,因为它们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搜寻食物或逃避敌人。无聊的本质之一,是人的机能没有“全力以赴”。逃离试图夺你性命的敌人肯定不是件愉快的事,但一定不会让你觉得无聊。无聊的另一本质,是现实环境与向往的环境之间存在反差而令人不满。无聊的人总是期望有事情发生——就算并非好事也行——从而感受到这一天总算有所不同。总而言之,与无聊相对的不是愉快,而是兴奋。
逃避无聊确实是自然本性,人类从心底里渴望兴奋,特别是男性。农耕时代的生活容易单调乏味,一家人晚饭后围坐在一起,度过所谓的“幸福的时光”:男人在打瞌睡,妻子在编织,女儿则在想这种日子何时是尽头。机器时代到来之后,人们可以精神抖擞地寻找各种刺激。过去恋人们在整部小说里一直期待的激动人心的约会,今天的年轻人每星期都可以经历一次。而且社会阶层越提升,对刺激的追求也越迫切,他们不停地寻欢、跳舞、饮酒,乐此不疲。然而,昨夜越是刺激,今晨就越是无聊,越感到无聊难以忍受。如今人们比祖先少了一些沉闷乏味,反而更加害怕无聊。
也许像挥霍经济资本那样挥霍生命资本是极不明智的。正如酒精之类麻醉品或许能让痛苦的神经得到舒缓,但人们决不可放纵本能,对其上瘾。嗜酒成癖的人对酒精的依赖越来越高,一旦停止喝酒便无法忍受,在此过程中,身体的健康和感受的机能逐渐被摧毁,反而导致生活更加痛苦。同样道理,一定量的兴奋可以消除无聊,但过度的兴奋不仅有害健康,而且会使人们对各种快乐的欣赏能力变得脆弱,使得广泛的机体满足为兴奋所代替,智慧被机灵所代替,美感被惊诧所代替。为了避免过度兴奋,一定量的无聊是不可缺少的。
无聊并非都是不好的。伟大的著作总有乏味的章节,一本从头到尾都光芒四射的小说基本肯定不是一部巨著。伟人的生活除了少数重要时刻,同样平淡无聊。据说康德一生中从未走出过家乡康尼斯堡的方圆十英里。达尔文周游世界之后,剩下的时光全在家里度过。马克思掀起了几次革命之后,在大英博物馆度过余生。一切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工作,适当的无聊可以有效保护时间与精力,使人不至于在狂热的娱乐中虚耗生命。所以伟人们的显著特征往往是生活宁静,而他们的乐趣也绝不是外人眼中的刺激。
这种忍受或多或少的无聊生活的能力,应该从小培养。现代父母很多没有意识到,过一种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对于儿童的重要性。他们给孩子提供太多不适当的娱乐,如太多的电影,太多的美食,太多的旅行——太多五光十色的东西对于孩子并非好事。
孩子们的欢愉应该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而从自然生活中获得。我们都是自然之子,与动物、植物并无二致。自然的节律是舒缓的,对它来说,秋、冬与春、夏同样必要,休息与运动同样重要。相较于成年人,孩子更需要与自然生活的涨落节律保持联系。我曾见过一个城里的小男孩第一次面对乡村美景时,表现出来的神奇的狂喜。在成人眼里没什么让人兴奋的东西,他却跪在潮湿的地上,把脸埋进草里,发出含混不清的欢叫声。他的生命需要在原始的、单纯的幸福体验中得到满足,无疑意义深远。假如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很少能成为完善健全的人。以赌博为代表的许多娱乐,本身没有任何与自然相联系的元素。这类乐趣一旦停止,人就会觉得无聊和不快,有一种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匮乏感。相反,我们从自然生活中获得的那些乐趣,蕴含着令人深感欣慰的某些东西;即使这种乐趣停止了,它们带来的幸福感也不会随即消失,尽管其欢愉程度也许不及那些更为刺激的放纵。
现代都市人之所以承受非同一般的无聊,与他们离开了自然生活密切相关,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焦灼、枯燥和饥渴,犹如一趟沙漠之旅。为了逃避无聊,他们反而陷入了更为严重的无聊之中。
(摘编自〔英〕罗素《幸福之路•无聊与兴奋》)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囚笼中的动物会有无精打采的类似无聊的反应,是因为它们的机能没有得到“全力以赴”的调动。
B. 逃避无聊实属自然本性,但过度寻求刺激和兴奋不仅不利于消除无聊,反而会有害于身心健康。
C. 现代人比古代人更加害怕无聊,是因为焦灼、枯燥和饥渴的生活让现代人感觉更加沉闷乏味。
D. 自然生活未必像放纵自己那般欢愉,但带来的幸福感更持久,也不会让人产生奇怪的匮乏感。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避免无聊,人们应“全力以赴”并调低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值,使之与现实环境保持一致。
B. 农耕时代的生活容易单调乏味,既与当时物质条件相对有限有关,也与当时的文化氛围有关。
C. 培养孩子忍受无聊生活的能力,让他与自然生活经常建立联系,他就可以成为完善健全的人。
D. 不少现代人长期处于忙碌紧张之中,这种明显背离自然生活的节律,是他们很多痛苦的根源。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人类生活既有深切的人文关怀,也有犀利的理性评论,体现了罗素作为富有人文情怀的哲学家的感性与理性。
B. 文章以“幸福的时光”指称单调乏味的时光,诙谐幽默;以“挥霍生命资本”比喻过度追求兴奋的行为,说理形象。
C. 文章只有一处运用了对比论证法来说理,那就是将农耕时代的生活与机器时代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增强说服力。
D. 文章在理性思考中充满辩证分析,指出无聊可能导致人们迷失自我,而一定量的无聊又可以保护人们的时间与精力。
4.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阅读札记,在逻辑推断上有两处不当。请简要说明。
对于伟人而言,他们的显著特征往往是生活宁静,所以,他们生活中是没有波澜和乐趣的。同时,他们的经历表明一切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工作,这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最终收获成功,取得伟大的成就。
5.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多处使用举例论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探讨无聊与兴奋的关系,揭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作者罗素以哲学家的视角,结合历史与现实,深入分析了无聊作为推动力的双重性,既能激发创造力,又可能导致过度追求刺激的危害。文章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既有理性的深刻思考,又充满人文关怀,提醒人们在追求兴奋的同时,保持与自然生活的联系,适度接受无聊,以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让现代人感觉更加沉闷乏味”错误。由原文“如今人们比祖先少了一些沉闷乏味,反而更加害怕无聊”可知,现代人的生活并不比古代人的生活沉闷乏味,现代人“更加害怕无聊”则是人们为了避免无聊而不断地寻找各种刺激的后遗症。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货郎
徐则臣
老张是个货郎,走乡串户少说也有二十年了。和别的货郎不同的是,他摇的不是拨浪鼓,而是拨浪锣,一个铁环中间拴住一面精致的小铜锣,多少年下来被敲得如同灿烂的黄金。如果说这些年家乡还是有些变化的话,之一便是一些乡间职业的垂危乃至消亡,比如货郎。我童年时期,街巷里每天都要走过好几个货郎,摇着鼓,敲着锣,推车的,挑担的,再后来是骑着自行车的。他们把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