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330字。
浙江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年秋返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序
杜甫之诗被称为“诗史”,始见于唐孟棨《本事诗》:
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高逸》第三)
杜甫诗流传之初的“当时”,已有号其为“诗史”者,但具体情形今已无从考知。孟棨对“诗史”的称述,从时间和地域两个方面予以了限定:杜甫的诗作未可一概以此例之。《新唐书•杜甫传赞》云:“甫又善陈时事,律且精深,历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这也提示,“善陈时事”之作在全部杜诗中是特殊的部分。
杜甫之后,“善陈时事”的诗人并不罕见,但是,人们以“诗史”冠之的却绝无仅有。可见,关系时事之作并非“诗史”的唯一条件,“诗史”之号中还寓有尊崇之意。
“诗史”名目的出现,是对杜甫诗歌的特质引起的反应和评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特性在此显露。同时,这也可理解成一种超越了诗歌领域的认识:“诗史”说法本身就表明这是一个关系到古人对于文学和历史关联性的认识的论题,从传统的学术思想中可以抉发出“诗史”说产生的其他缘由。
一
构成杜甫“诗史”的基本要素是作品的纪事性,元稹《乐府古题序》中“即事名篇”一语极扼要地指明了杜甫《悲陈淘》《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一类诗篇的创作动因和方法;严峻惨切的社会现实触发了诗人的感情和思虑,切合史实的诗题,又是解读、领会其意蕴的直截了当的导引。
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形势不仅在当时深刻地左右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命运,而且,对于大唐王朝及整个封建社会的进程都产生了无可比拟的久远影响。杜甫的“诗史”正是与这一历史事变相关的产物。唐代的诗人中,杜甫是与阽危险恶、动荡不定的形势因缘最深的;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杜甫处于世事变动的漩流的中心、或者他对于局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是基于他的诗歌是对当时历史的最精深的艺术写照这一事实以及认同这一事实的观点。
纪事与纪实大体是等同的。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纪事作品,一般都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原貌和情势。而杜甫“诗史”的真实性,更源于他以整个的身心与事态人事交接,他注视着现实,并与进展中的现实同步前行,他甚至还是一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杜甫用诗记录下的所经历或得自传闻的事实,多少都具有历史变化的征象,并且透露出一些历史的本质。
“诗史”一词,至少包含了可与历史著作的记载互相参照的用意。周辉《清波杂志》引他人曰:“诗史,犹国史也。”这一笼统的表述其实是就二者重合兼容的部分而言,用画坛的行话来说,就是达到了“写真不妄”(米芾《画史序》)。李复《与侯谟秀才书》云:“杜诗谓之‘诗史’者,以班班可见当时;至于诗之序事,亦若史传矣。”以史传看待杜诗,是着眼于其中的内容可以提供对于历史的真切了解这一点上。而诗歌与历史著作在体制、功能和语言表现上的差异在此是有意被忽略的。
新、旧《唐书》是后人了解和认识唐代历史的主要来源。历史的真相在岁月迁流中不免会蒙上雾翳,《唐书》编撰于唐王朝消亡之后,时间上的间隔使所谓的“正史”掺杂了谬误混淆的成分。后世学者大都不否认这种见解。然而,杜甫诗中的记述,主要来自于直接的身受和虽间接却相对亲近的见闻,同时性的因素无疑使其记述更接近于事实本身。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自述道:“余读史传及旧闻,于知识间得少陵‘诗史’甚多,皆王原叔所不注者。”如果说胡仔通过史传来诠释杜诗,从中获益甚多;那么,刘克庄在《跋韩隐君诗》中所言,则明白道出杜诗更有真实性的价值:“禹锡专以新、旧唐史为案,‘诗史’为断,故自题其书曰《史注杜诗》,此其所以有异于诸家乎?”以史注诗是通常的手段,但“案”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棨对“诗史”的称述有时间和地域限制,所以杜甫的诗歌不能都叫诗史。
B.《新唐书•杜甫传赞》指出杜甫全部诗歌中的“善陈时事”之作才叫诗史。
C.历史上,作品被称为“诗史”的绝无仅有,杜甫的“三吏”“三别”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D.“诗史”的说法关系到文学和历史关联性认知论题,与诗歌脱离了关系。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杜甫处于世事变动的漩流的中心,所以他的诗歌是对当时历史最精深的艺术写照。
B.纪事与纪实大体等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纪事作品,一般都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原貌和情势。
C.杜甫“诗史”的真实性,更源于他以整个的身心与事态人事交接,他甚至还是一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
D.杜甫用诗记录下的所经历或得自传闻的事实,多少都具有历史变化的征象,并且透露出一些历史的本质。
3.下列杜甫诗句,最不能体现“与历史著作的记载互相参照”的一句(3分)
A.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诗《石壕吏》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C.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诗《前出塞》
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诗歌《望岳》
4.白居易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历史长河中“善陈时事”的诗人很多,为何只有杜诗被称为“诗史”?(4分)
5.当人们发现杜诗和史传所述不一致时,就断定可信的是杜甫之言。“人们”的做法是否正确?结合文本解说。(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名句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要求,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韶峰郁郁,湘水汤汤
卞毓方
韶山的“韶”,拆开来看,是“音”旁加一个“召”字。音召,音召,音乐召来了什么呢?相传上古时候,舜帝南巡到了这个地方,奏乐助兴,引得百鸟翔集,凤凰来仪。这乐,就名为“韶”。这山,也便缘了“韶”乐,得名为韶山。凤凰不落无宝地,古老的传说,已为伟人的出世埋下了久远的伏笔。
韶山冲上屋场,毛泽东的故居旧貌依然。一九七○年,我第二次来时是这样;一九六六年,初次来时也是这样。门前盈盈着一弯莲塘,塘中绿叶田田,酡红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