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长寿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38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沙尘暴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存在。只是进入到人类历史时期“人类世”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沙尘暴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认为这是一种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和生态灾难。
千百万年来沙尘的持续堆积,孕育了我国的黄土高原,这里是中华文明诞生的地方。
在黄土高原,地下厚达数百米的黄土、红土从何而来、因何而来、何时而来?
我国黄土和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东生院士将黄土定义为“风力搬运、未经次生扰动的粉砂质土状堆积物”。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郭正堂院士更是形象地将沙尘暴的源区——荒漠比作黄土的“母亲”、强劲的风力比作黄土的“父亲”。关于沙尘暴的前世,第四纪科学家们在黄土高原上的黄土——红土地层中,找到了至少2200万年以来风成“沙尘”连续不断堆积的证据,尽管在260万年前,黄土高原似乎更应该被称为“红土高原”(如今看到的彼时形成的红土地层要比黄土地层更加“发红”)。
更奇妙的是,在冰期(寒冷时期)和间冰期(温暖时期)交替出现的第四纪(260万年前至今),黄土高原在冰期时发育黄土层,在间冰期发育古土壤层。前者的粉尘堆积较厚,后者的粉尘堆积较薄。这似乎指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粉尘输送的多寡,即沙尘暴发生的多少。丁仲礼院士更是在不同地点的黄土地层中发现自西北向东南粉尘颗粒由粗变细等自然韵律,从而指示了古代沙尘的来源方向及其风力情况。可以说,黄土高原见证了沙尘暴的前世今生。
与此同时,那些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沙尘暴,除了飘落在陆地上的粉尘,更有甚者可以漂洋过海,堆积在北太平洋的海底、甚至到北美大陆。科学家们通过对深海沉积物和北美黄土的追根溯源,业已证实这些粉尘部分来自于亚洲内陆。通过类似的研究,地质学家和古气候学家重建了千百万年以来全球的气候变化特征……
网络上曾有一种声音:“三北”防护林为何挡不住沙尘暴?
实际上,”三北”防护林不应该为沙尘暴频发“背锅”:其一,在我国,相对于沙尘暴广阔的源区,“三北”防护林的植被面积较小,在春季这段时间阻挡沙尘暴的作用就有限。其二,冷空气和大风影响范围垂直方向主要是在千米以上高空,20~30米高的防护林可阻挡住部分地表的较粗的颗粒物,但远不能挡住被大风带上高空的较细的颗粒物。“三北”防护林作为一项综合性重大生态工程,以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沙化防治和退牧还草工程等,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间接也改善了下垫面的自然条件,但“三北”防护林并不是“治疗”沙尘暴的“专用药”和“特效药”。我国的防护林建设已经做得很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春季沙尘暴天气也无法避免,如果没有防护林呢?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
沙尘暴无国界,境外沙尘暴灾害随时有可能进入我国,周边国家(中亚一路、蒙古一路)沙尘暴的威胁始终存在,荒漠化防治需要全球治理。天然沙漠、沙化和荒漠化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既然人类不可能消灭沙漠,也就无法消灭沙尘暴。沙尘暴不能消灭,但土地沙化可防可治,这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荒漠化防治是减少沙尘暴频率和危害的有效手段。
(摘编自卢琦、崔桂鹏《飞沙万里入大海前世今生问何方》)
材料二:
强风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动力条件,只有在强风作用下,沙尘才能实现远距离传输。每年秋冬季节,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降温速度要远超海洋,这使得亚洲内陆的高纬度地区(蒙古国以及北地区)上空会形成一个影响数千千米,顺时针旋转高压气旋,也即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高压气旋形成后会向南方暖低压地区移动,冷暖气团交汇,大气环流开始变得不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研究成果,黄土高原至少有2200万年历史,它见证了沙尘暴的前世今生。
B. “三北”防护林可阻挡地表较粗的颗粒物,但挡不住被带上高空的较细颗粒物。
C. 入季后,冷气团控制我国北方,南方距离沙源较远,所以南方几乎没有沙尘暴。
D. 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境内荒漠化严重,这给我国沙尘暴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进入“人类世”后才逐渐认识到沙尘暴的破坏作用,是因为之前沙尘暴对人类的破坏作用很有限。
B. 黄土高原在冰期时发育堆积较厚的黄土层,在间冰期发育堆积较薄的古土壤层,这说明冰期时沙尘暴更多。
C. 我国北方每年春、秋两季出现沙尘暴的共同原因是南下冷气团与北上暖气团相遇后形成不稳定的大气环流。
D. 虽然人类目前无法消灭沙漠,无法消灭沙尘暴,但不能否定人类为减少沙尘暴频率和危害所做的努力。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 2023年3月份以来,蒙古国以及我国内蒙古东北部积雪覆盖面积较常年偏小约30%,冻土层融化,产生了更多疏松的沙尘物。
B. 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大草原处于经济萧条时期的农民和牧场主过度开垦土地,造成土地严重退化,沙尘暴不停袭来。
C. 2023年,一场特大沙尘暴席卷北京,这次沙尘暴给北京土壤带来了富含粉砂粒的尘土(一种天然物理肥料)约2.44万吨。
D. 每年进入5月份后,我国南方、北方气温都有明显升高,暖气团逐步控制我国北方,大气环流趋于平稳,沙尘天气减少。
4.结合材料文本内容和示意图,下列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沙源地粉尘可以被带至低空,更多被带至万米高空。
B. 粉尘在空中传输过程中遇降水天气可能形成湿沉降。
C. 粉尘可以在风力系统助力下远距离传输,可达深海。
D. 距离沙源地越近,沉降的粉尘就越粗,越远则越细。
5.结合文本谈谈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蒂姑姑来访
(美)马里恩•艾什
我和妻子住在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上。那年,海蒂姑姑突然来访,和我们一起过夏天。那时候小镇的情况特别糟,因为已经连续干旱三年了,许多家庭都已经搬到别处去了。小镇的资源越来越贫乏,居民们也情绪低落、脾气暴燥,经常为一些小事吵得天翻地覆。一些人甚至不再上教堂了。
“小镇期待奇迹。”牧师垂头丧气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