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等三校2025届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100字。
2025 届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 (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农耕词汇是一类独特的语言资源,与农具、环境和农业耕作方式等农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现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农耕词汇并未完全消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迸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播种、栽培、嫁接、灌溉、施肥、耕耘等常用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纷纷发生语义泛化现象,融入了汉语的基本思维习惯,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一类农耕词汇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如耕、割、播、藏、锄等。“耕”指用犁翻松填土以备播种。“深耕”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措施,播种、插秧等农事活动之前必先犁田,上翻深层土壤,下盖浅层土壤,耙地等耕作劳动必须以深耕为基础。中国自古就有“深耕浅种”“深耕细作”等表达。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深耕”一词的使用愈加广泛,与其相关的新闻话语表达越来越常见,如“深耕国内市场”“深耕本土文化”“深耕数十载”等。
另一类农耕词汇与耕地类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如耙、犁、磨等。“耙”原为名词,指由竹、木质长柄及铁、竹或木制梳齿耙头构成的用于平地、接草、搜剔土块、摊翻物料、聚拢谷物等活动的手工农具,后引申为动词,指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摊开谷物和柴草等。“耙梳”一词在“耙”的基础上构成,字面上表达了使用耙子这种农具进行平土、摊谷等特定农业生产活动,实指整理、梳理。当前学术话语中、 “耙梳史料”“耙梳文献”“耙梳历史”等表达出现的频率逐步升高。
上述语言现象与农耕词汇在形成、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密切相关。农耕词汇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中,主张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 (互动体验) 和“认” (认知加工),强调“体验”,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国人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创造并使用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这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方面,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深耕”“耙梳”等源自农耕生产的词汇,生动勾勒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热闹场面,鲜活再现了忙碌的农耕劳动场景:人们充分调动身体资源,手脚协同配合,熟练地使用农业工具平整土地、翻松土壤。与此同时,长期的农耕生产活动使人们建立起对以土地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孕育出独特的中华农耕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 思想及人类能够抗衡大自然的“人定胜天”观念。
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对各种身体经验作出忠实记录,并在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中不断丰富完善,也反过来对身体施加重要影响。“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等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农耕语言,切实指导着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农耕生产实践,引领人们在掌握时节交替变化和万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养育万物。“天人合一” “人定胜天”等以语言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化观念,将天、地、人和谐统一起来,成为农业实践的参照系。这些语言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以身体为中介的农事活动。它们不仅间接调节身体的物理性机能,还通过不断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调节身体的社会性机能,让人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世界、使用语言和创造文化。
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
(摘编自胡雯《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 )
材料二:
语言发展究其根本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是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三是前两方面之间的互动对语言表达的需求。
体认对象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体认对象处于同质时,物理属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地理环境的变化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发生语义泛化的现象,这正是语言体认性的目的。
B.“深耕”语义从“犁田、翻土”到“深入、细致”的泛化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
C. 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作为体认对象,会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
D. 人们的认知能力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播种、栽培等农耕词汇语义泛化,或为日常用语,或为专业话语,这表明部分农耕词汇在专业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B.“深耕”“耙梳”等词使用频率升高,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可见农耕词汇构建了独特的中华农耕文化。
C. 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农耕词汇都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换而变迁。
D.“深耕”一词是人与土地互动体验过程和经验智慧的总结,体现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体” 与 “认”。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降维打击”指用“光粒”降低攻击对象的空间维度,使之无法在低维度的空间生存,达到打击目的。现在指拥有高端技术的群体进入到低端技术群体的领域形成的打击。表达简洁、形象,还多了几分委婉含蓄和诙谐,易被人接受。
B.“背书”,原指“背面书写”。后通过隐喻衍生出新的语义“支撑、保证”等,本义不再使用。
C.“特种兵式旅游”一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指游客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游览最多的景点,由此衍生“特种兵+V”构词词模,如“特种兵式观剧”“特种兵式开会”“特种兵式午休”等。
D.“显眼包”即外在形象或性格特征引人注目的人,多少带有一点“嫌弃”的意味,但如今,“显眼包”的褒扬意味明显, “嫌弃”的意味已经逐渐消解。称某人为“显眼包”,不仅在于其表面“爱出风头”,更在于其内在的活力外溢,既可爱有趣,又能够营造欢乐气氛。
4. 根据材料中有关“体认语言说”的阐述,对下列图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①处箭头表示“感知”,意味着人们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语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发展和使用。
B. ②处虚线部分表示“体验”和“认知”构成体认两翼,互动体验在前,认知加工在后,二者并不同步,各自独立。
C. ③处箭头表示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感知经验的认知加工,形成各种概念结构。这些概念结构往往蕴含着文化。
D. ④处箭头表示语言是记录、表征概念结构的重要途径。这种记录和表征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反哺实践的过程。
5. 农耕词汇为什么能体现体认语言的发展? 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5 小题,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冬天的橡树
【苏联】尤里•纳吉宾
①雪下了整整一夜,盖住了从乌瓦罗夫卡通往学校的窄窄的小路。只有循着隐约可辨的足迹才能摸索着前进。女教师穿着一双镶毛边的小套靴,小心翼翼地探着步子,以便一旦陷进雪里,才好立即把脚收回来。女教师住的地方离学校不过一里来路,所以她只把短大衣往肩上一披,头上匆匆系上块薄薄的毛头巾就走出来了。天气严寒,阵阵袭来的冷风,卷起刚刚落在冻实的冰面上的小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