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210字。
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四十或五十年前,欧美大多数正统气候学家相信,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这种见解,已为世界近数十年来收集的气象资料所否定。在我国,古代作家如《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农丹》的作者张标和《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献廷,均怀疑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且提出各朝代气候变异的事例,记载于上述书籍中。
对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史的初步研究,可得出下列初步结论:(1)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2)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2℃。(3)在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范围是0.5-1℃。(4)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趋势。
我国气候在历史时代的波动与世界其他区域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气候的波动是全世界性的,虽然最冷年和最暖年可以在不同的年代,但彼此是先后呼应的。如十七世纪的寒冷,中国比欧洲早了五十年。欧洲和中国气候息息相关是有理由的。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相反,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东北风强,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只有当西伯利亚高压足以控制全部欧亚时,两方就要同时出现严寒。
最近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大学物理研究所丹斯格拉德教授,在格陵兰岛上某地的清冰川块中,以O18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研究结冰时的气温,结果是:结冰时气温高,同位素就增加,气温增加1℃,O18就增加0.69%。兹将他所制近一千七百年来格陵兰气温升降图与本文中用物候所测得的同时间中国气温图作一比较,如图所示。A表示从三世纪
到现时的中国气温的波动。B表示同时期用同位素所测得的格陵兰岛的温度。格陵兰与中国相距二万余公里,而古代气候变动如出一辙,足以说明这种变动是全球性的。
(摘编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1913年,竺可桢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地质与地理学系攻读研究生。尽管其主修气象学专业,但所修课程却并不局限于气象学,他还选修了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的自然科学史课程。科学史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对竺可桢日后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竺可桢就养成每日观测物候、记录气象资料的习惯。从竺可桢的日记可以看到,他每天都将亲自观测的气温、风力、云量以及相关的物候现象记录在日记的标题处,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到临终的前一天,几无例外。西方现代科学方法的严谨训练和深厚的国学功底,使竺可桢从一开始就具备了鸟瞰东西的宏阔学术视野。
在研究中国历史气候时,竺可桢发现,无论是西方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学者中,沈括最早对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提出了质疑。
B.在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里,寒冷波动趋势总是自东而西。
C.受西伯利亚的高气压控制,中国和欧洲两地的冬天可能冷暖不均。
D.东西方国家同样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冰川进退遗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研究结论,殷商以前的年平均气温和一月温度都高于现在,可见五千年来的中国气候由热而冷的渐变趋势。
B.十七世纪,中国的寒冷比欧洲界了五十年,可能是因为寒冷的传布往往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到欧洲大西洋海岸。
C.基于某地结冰时气温与O18的相关性,可以采用O18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方法制成较为可信的某时段该地气温升降图。
D.气象仪器观测的数据资料最多不超过两百年,我国在研究历史气候时,应该充分利用古代文献资源丰富的优势。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古代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加拿大东部安大略省用古代土壤中所遗留的孢子花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距今三千年至二千五百年间有一次寒冷时期,与格陵兰相似。
B.维苏威火山于公元63年开始地震,至公元79年突然大爆发,将庞贝城和赫克兰尼城淹没。中国于公元46年大地震,祸及42郡国。
C.雪线的升降与一地的温度有密切关系。以我国五千年来气温升降与挪威的雪线高低相比,虽有先后参差之别,大体是一致的。
D.十二世纪,中国气候加剧严寒,荔枝两次冻死。在大约一千年的记载中,日本京都樱花开花的平均日期,第九世纪最早,十二世纪最迟。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文中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晋到南北朝时期,两地都经历了低温阶段。
B.唐朝时,中国和格陵兰都出现了气温最高点。
C.十七世纪中后期,两地都出现极端寒冷天气。
D.十八世纪中后期,两地都处于气温的上升期。
5.请结合竺可桢的研究经历,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中华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草诀
聂鑫森
安于山,本是乡下培花育草的花匠,十年前创办了这家私营企业——湘楚花木公司。他脑瓜子活,吃苦耐劳,又是知花识草的行家里手,在春秋更替中,让公司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他也成了这个行业叱咤风云的人物。①他当初租赁的这一大片荒山野岭,姹紫嫣红,嫩绿鹅黄,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安于山的公司有健全的机构,苗圃部、花木部、营销部、后勤部、接待部、党支部、工会,员工竟达五百之众。总部是一个竹篱小院,在芳草萋萋的土坪上立着一栋三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