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学案
- 资源简介:
约40870字。
liguilin1970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解析版)
初中要求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高中要求
3-3 喜欢欣赏文学作品,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能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美;能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对具体作品作出评论。在鉴赏中,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体现高雅的审美追求。
4-3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初中阶段考查形式:散文阅读的分值一般在20分左右,常以主观题型出现,叙事散文为主,抒情散文次之;考查的内容以词句理解、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写作手法等为主。散文文体约占文学性文章的77%,其中又以叙事性散文(记事散文)为主。
高中阶段考查形式:两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难度有所升高。从设题的角度来看,简答题更具开放性,题目的答案不唯一,关注教材中各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夯实语文学科阅读理解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前备知识
1.文体特征
散文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辞海》说,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散文”。
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类别集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狭义上,散文指一种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形式。作者往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
2.特征
(1)纪实性强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集中、统一的。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取材广泛
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
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
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二、衔接初中
(一)课文回顾
孤独之旅(曹文轩)讲述的是主人公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
背影(朱自清)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