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学设计1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020字。
《红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意象“红烛”的解构。
2.探究“象”相似而“意”不同的原因。
3.解读“红烛精神”,感悟青春华彩。
教学重点:
把握主体意象“红烛”的象征意义,致敬中国热血青年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揣摩诗句,体悟诗人抑扬顿挫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何为意象?
象,指的是物象,包括生活中的植物、动物、器物等等。
意,指的是情感或哲理。
意象,承载着某种情感或哲理的物象。
同一个物象因承载不同的情感或哲理,就会变成不同的意象。
比如,花和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
2.
《沁园春•长沙》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采用的意象群写作,意象群的作用是营造意境,抒发情感。那么《红烛》只选取了一个意象来写,称为单一意象,一般出现在咏物诗里,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初读诗歌
自由读、个别读诗歌。学生分享初读感受。
二、研读诗歌
1.单一的意象如何去抒情言志。今天再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意象解构”,那么,何为“意象解构”?
意象解构: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达感情。
……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这首诗,核心意象是“丁香”,它被诗人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分解成颜色、味道、气质三部分,那么,受此启发,我想请同学们找出李商隐《无题》诗这一句中,“蜡炬”意象被分解成哪几个部分,而《红烛》则在闻一多的诗中又被解构成几部分?
“蜡炬”被分解为“灰”和“泪”,
“红烛”被分解为“色”“灰”“泪”“光”四个部分。
2.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灰”和“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