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480字。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由于多元文化的提倡,不少华裔作家渐渐由美国文化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位置,华裔作家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了戏剧性的提高,然而这种“戏剧性”的改变其实是多年来华裔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华裔文学由此兴旺,这也直接导致了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混血华裔的寻根文学。在这方面,以拥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耶鲁校友刘爱美的成就最为显著:她于1994年出版了一部小说《脸》,书中以纽约中国城为背景,追溯至战前上海的故事,深刻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生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所经验的“认同”问题。《脸》一书得到批评界的广泛赞许,被誉为是横跨洲陆、纵跨世代的惊人作品,最近刘爱美的新书《云山》(1997年)以一种跨文化、跨国界、跨种族的主题,把复杂的认同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此书尚未正式出版就早已被陈列在各大书店的橱窗中了。
刘爱美的成就反映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新趋势:所谓“多元”不仅是文化的,也是血统的。就如混血韩裔卡罗尔•卢——史波丁所说,“我觉得描写混血及多种文化交融的主题将在美国文学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下一世纪的人口组合会自然产生一种跨种族文化的需要”。与普通华裔不同,混血华裔在文化认同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他们本来就有自由选择和“非中国”的另一半血统认同,尤其美国学校的教育至今仍以白人文化为主。然而我发现,年轻一代的混血华裔常常与他们的上一代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如果说,过去那些人常有企图掩盖自己身上拥有华人血统的事实,则今日的混血华裔却大多采取一种公开与揭露的态度。在“隐蔽”和“揭露”之间,我们看见了两种不同的抉择和认同。以女作家刘爱美为例,她的祖父是中国人,祖母是美国白人,当两人在二十世纪初结婚时,祖母坚持把祖父的姓Liu改成西方文化的Luis,以免遭受其他美国白人的歧视。后来祖父母由于外在的种种压力而分居中美两地。从此以后,祖母就严厉阻止自己的子女公开谈论他们带有中国血统的事实。结果是,刘爱美的许多表兄妹(姑表)多年来一直不知道他们原来是华人的后代。幸而刘爱美的父亲莫里斯后来毅然决然把自己的姓还原到本来的Liu,才终于保住了这个与中国传统的唯一联系。刘爱美的长相没有任何华人的痕迹,自幼又在白人郊区格林威治生活,所以从一开始就认同母亲的英美文化。而且她那生性安静的父亲从不主动向子女谈论过去。如果不是后来有机会到中国游览,因而突然萌发寻根的念头,刘爱美绝不可能写出最近这两部以种族文化认同为主题的小说。对刘爱美来说,寻根是一种渐进的“自我发现”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酝酿,也需要心理空间的重新调整。
寻根的欲望使刘爱美更进一步探求家族的历史:她想知道她的祖父母如何由相遇、相爱、结婚而终于分居的过程……这一连串不断涌现的问题终于打破了她父亲多年来的沉默。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裔作家与他们的作品逐渐走向美国文化的中心位置,不是因为多元文化的提倡,而是多年来华裔作家努力奋斗的结果。
B. 刘爱美的两部作品《脸》《云山》反映了主人公在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和思考,体现了美国文学中混血及多元文化交融的主题。
C. 年轻一代的混血华裔大多会公开和揭露自己身上拥有华人血统的事实,这与他们的上一代完全不同,也与普通华裔完全不同。
D. 在异族通婚的夫妻双方之间想要将潜在的文化冲突化解为文化的整合,必须要拥有十分成熟的心态,正如刘爱美的祖父母。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时美国存在着种族问题,刘爱美的祖母坚持给她的丈夫改姓,以使其免遭歧视。
B. 刘爱美能写出这两部种族文化认同的小说,直接诱因是她游览中国时的寻根念头。
C. 作为历史史诗的著作《云山》,既反映了多元文化新趋势,也是跨种族文化的需要。
D. 海外的许多华裔,内心很渴望与华夏文化取得认同,这不是千山万水所能隔绝的。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跨文化寻根文学的创作理论的是( )
A. 北美印第安作家莫马迪在《雨山行》中通过作者对往事的追忆,表达了他对印第安部落一一基奥瓦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B. 70后作家叶炜的长篇《还乡记》通过个体命运和故乡农村的书写,展现了他对新时代今日之中国乡村现实剧变和精神现象的思考。
C. 何丽云写道:“勇兰从一个热情洋溢、有相当独立性的中国新女性,渐渐地变成了一个迷失了自我和没有文化认同的华裔老妇人。”
D. 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翻译阿城的《棋王》一书时,在文化站位上独树一帜,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文化翻译理念。
4. 下列诗句,最符合刘爱美的作品《云山》取名意图的是
A.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处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B.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C.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
D.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5. 材料中有关刘爱美两部作品 介绍与评价,令人印象深刻,请概括其主要特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不是……而是……”错,逻辑错误,根据“近年来由于多元文化的提倡,不少华裔作家渐渐由美国文化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位置……其实是多年来华裔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可知,二者是因果关系,前者是结果,后者是原因。
C.“也与普通华裔完全不同”错,根据“与普通华裔不同”,可知不是“与普通华裔完全不同”。
D.“正如刘爱美的祖父母”错,刘爱美的祖父母的分居,说明他们在当时还没有拥有十分成熟的心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开市大吉
老舍
我,老王,和老邱,凑了点钱,开了个小医院。老王的夫人作护士主任,她本是由看护而高升为医生太太的。老邱的岳父是庶务兼会计。我治内科,老王花柳,老邱专门痔漏兼外科,王太太又兼产科,合着我们一共有四科。老老实实的讲,内科收费少,要敲是敲花柳与痔疮,老王和老邱是我们的希望。①我和王太太不过是配搭,她就根本不是大夫,对于生产的经验她有一些,因为她自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