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250字。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借景”在园林设计中,占着极重要的位置。有些设计成功的园林,人入其中,翘首四顾,顿觉心旷神怡,妙处难言。一经分析,主要还是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借景”的方法。这个方法,在我国古代造园中早已自发地应用了。不过,直到明末崇祯年间,才由计成在他所著的《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夫借景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清初李渔《一家言》也说“借景在因”。
当然“借景”亦因地不同,在运用上有所异,可是妙手能化平淡为神奇,反之即有极佳可借之景,亦等秋波枉送,视若无睹。试以江南园林而论,常熟诸园什九采用平冈小丘,以虞山为借景,纳园外景物于园内。无锡惠山寄畅园其法相同。北京颐和园内谐趣园即仿后者而筑。至于杭州、扬州、南京诸园,又各因山因水而异其布局与“借景”,苏州、常熟、嘉兴诸园,更有“借景”园外塔影的。正如钱泳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是各尽其妙的了。
苏州园林大部分为封闭性,园外无可“借景”,因此园内尽量采用“对景”的办法。其实“对景”与“借景”却是一回事,“借景”即园外的“对景”。比如拙政园内的枇杷园,月门正对雪香云蔚亭,我们称之谓该处极好的对景。实则雪香云蔚亭一带,如单独对枇杷园而论,是该小院佳妙的“借景”。绣绮亭在小山之上,紧倚枇杷园,登亭可以俯视短垣内整个小院,远眺可极目见山楼。这是一种小范围内做到左右前后高低互借的办法,而“宜两亭”则更明言互相“借景”了。
(摘编自陈从周《建筑中的“借景”问题》)
材料二:
“巧于因借”出自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书中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所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瞳,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根据书中的反复论述,“借”是要尽可能把造园用地以外的一切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人一进入颐和园、沧浪亭等园林,常觉得心情愉悦、目不暇接,但往往难说其究竟,因为不知道园林名胜都是依靠借景才成就的。
B.借景概念虽然很早就被总结出来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但直到明代计成的《园冶》一书才对借景现象进行系统阐述,引起大家普遍关注。
C.“对景”指景物间相互借景的方法,如拙政园中的枇杷园与月门正对的雪香云蔚亭形成互借。作者认为“对景”与“借景”实质是相通的。
D.借景可以不受对象、方式等条件的限制,让园林内外的各种景观相互补充相互生发,共同组合成和谐美好、曲折有致的园林景象意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列举了多种江南园林风格各异的借景艺术,概括起来说,常熟无锡园林为同一类,苏州为同一类,杭州扬州南京为同一类。
B.材料一、二都引用了明代末年计成所著的《园冶》,是把《园冶》中的相关论述作为理解借景、运用借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引。
C.材料二提出了借景的四项要求,材料三分析了借景的景象系统,都强调虚景和实景的协调互补,强调借景要注重整体性、统一性。
D.材料三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1个园林作为研究案例,是因为这11个园林具有典型性,能使研究结论的权威性与可信度较高。
3.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借景”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C.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4.下列根据对材料三中表一和表二的分析所作出的结论,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苏州私家园林形体要素以生物为主,皇家园林中地形地貌更为重要,主要取决于两类园林所处地理气候环境和自然地势环境的不同。
B.对时间要素的分析显示,苏州私家园林多是借季节变化并常以花木植物为媒介,而北方皇家园林多是借用一天时间的变化来赏景。
C.在借景的心理要素中,苏州私家园林借隐逸思想进行景象构建的现象比较突出,而皇家园林的意境氛围主要是围绕皇权的政治思想。
D.苏州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四类借景景观的景象要素数量和所占比例都不相同,说明这两类园林借景景观的差异性远大于共性。
5.下面是《红楼梦》第十一回描写会芳园的一段骈文,请根据借景的景观要素分类分析会芳园的借景艺术及效果。(6分)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