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880字。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曲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测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课标非常强调整本书阅读在兴趣培养与方法养成中的作用。温儒敏老师谈整本书阅读,也多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比如兴趣,温儒敏老师一方面鼓励学生要尊重自己的兴趣,多读些“闲书”;一方面也强调兴趣的培养,将培养兴趣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
国外有言曰: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其实,经典名著都是说不尽的,能说尽的也就算不上经典了。面对经典,全盘占有,毕其功于一役,都是不切实际的梦想。与其执着于一点一滴的得失,倒不如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他们终身阅读的志趣。有了志趣的保证,经典之于人生的价值就能实现更多。温儒敏老师将兴趣培养看得这么重,从一开始就警惕阅读中的功利主义与短视心理,这是一种远见卓识。
兴趣的培养与教育的引导并不矛盾,要辩证看待二者的关系。近几十年来,在知识相对主义和学生绝对主体的思潮影响下,我们特别强调学生天然的、感性的、个体意义上的兴趣,而对于社会发展与知识进步所召唤的理性意义上的志趣,重视程度还不够。兴趣有不同的层次,学生对《红楼梦》感兴趣固然可喜,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不能建立在学生天然的兴趣之上。《红楼梦》成为教学的内容,取决于这部伟大的经典所蕴含的文化与教育价值,而不取决于某个专家或某些学生的兴趣。在整本书阅读上,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不要片面地强调和依赖学生的兴趣,而是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开发让学生“读出兴趣来”。哪怕引导他们一只脚迈入红楼的世界,也算是一种成功。至于学生能读多深,能理解多少,这个至少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我们也绝无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红楼梦》,甚至也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通读《红楼梦》,更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理解《红楼梦》,这就是教学,教学永远是不圆满的。
还有一个就是方法的训练。新课标反复强调“阅读经验”的积累与建构,相关表述反复出现。而方法习得的路径,则是从“一本书”到“一类书”,即通过“一本书”的阅读来建构“一类书”的阅读经验。温儒敏老师也谨慎地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读整本书贵在“激发学生阅读兴味,并提示‘读这一类书的方法’。比如,怎样读长篇小说,怎样读社科著作,怎样读传记,怎样读历史,都应当在基本方法上有所交代”。温儒敏老师的表述很谨慎,“提示‘读这一类书的方法’”,用的是“提示”;“在基本方法上有所交代”,用的是“有所交代”。我觉得,温儒敏老师大概是担心人们对阅读方法的迷恋盖过了对阅读本身的热爱吧。
有人却由此推论说:《红楼梦》本身不是目的,培养读书的兴趣与方法才是目的。这句话当然没错,但似乎隐含了一个潜在而危险的推论:具体的文本不是目的,万能的方法才是目的。这话误导了很多人。首先,普适性、一般性的阅读经验是有限的。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一种对经验与方法的膜拜情结,总以为有一些灵丹妙药,入口即化,拿来可用,“施”之四海而皆准。但事实上,这样的阅读经验少之又少,略等于无。像精读与略读,稍有阅读经历的人,都明白该精读的就精读该略读的就略读的道理。但关键在于,什么地方该精读,什么地方该略读,“精”到什么程度,“略”到什么程度……离开了具体的文本,即使将这些策略讲得天花乱坠,其实际意义也极为有限。在知识分类上,阅读经验属于“缄默知识”的类型,它依附于具体的阅读实践,也来自具体的阅读实践。离开具体的文本谈阅读经验,意义不大。其次,经验的迁移与运用是有条件的,前提就是这个经验源于真实的阅读实践,且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如果囫囵吞枣地读书,对文本一知半解,不要说迁移,就连经验自身的合理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即使单从经验获取的角度看,我们也还是只能老老实实地读书,去索解文本自身的奥妙。
(节选自余党绪《所有的课程开发与教学介入,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读书》有删改)
材料二:
高中将更明确安排“整本书阅读”,也是名著阅读,有可能还用专门的单元去落实这个任务群。但我认为基本要求和初中的名著导读是一样的,即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内有些讲授,也主要是关于名著的基本情况,焕发阅读兴味,并提示“读这一类书的方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生只有在培养起自身可迁移与运用的阅读经验以后,才有可能索解文本自身的奥妙。
B. 为了焕发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兴味,应该去“课程化”,让学生课外阅读整本书即可。
C. 只要有了志趣的保证和较好的阅读方法,经典之于人生价值就能实现。
D. 当学生爱上读书,主动寻找更多的整本书来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才算真正达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儒敏老师强调兴趣的培养,将培养兴趣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他指出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开发让学生“读出兴趣来”。
B. 兴趣有不同的层次。近几十年来,受知识相对主义和学生绝对主体思潮的影响,我们对于理性意义上的兴趣重视程度不够。
C. 整本书阅读教学既要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也不能管得太死,可实行目标化管理,如开头有提示和引导,结尾布置小结等。
D. 几乎没有“施”之四海而皆准的阅读方法,阅读经验依附于具体的阅读实践,所以不能离开具体的文本去谈阅读经验。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颢
B.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C.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D.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表 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表1 整本书阅读兴趣情况
题目 选项 人数 比重
(1)你的兴趣爱好主要是什么? 阅读 38 18%
游戏 40 18.9%
影音 110 52.1%
其他 23 10.9%
(2)你最喜欢以下哪类读物? 报刊杂志 84 39.8%
短篇选集 35 16.6%
经典名著 77 36.4%
其他 15 7.1%
表2 整本书阅读动机情况
题目 选项 人数 比重
(1)你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阅读整本书? 自己主动阅读 32 15.1%
老师要求 164 77.7%
家长督促 15 7.1%
(2)你阅读整本书是为了什么?(可多选) 消遣娱乐 132 42.4%
提高成绩 38 12.2%
提高修养 101 32.4%
其他 40 12.8%
(图源李琦《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化策略探析》)
A. 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培养其整本书阅读习惯应是整本书阅读的题中之义。
B. 报刊杂志和短篇选集等较短篇幅的文本更受该校高中生欢迎。
C. 该校大部分高中生对于整本书阅读更看重功利方面的作用。
D. 该校大部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内驱力尚未形成,需要外力监督。
5. 结合材料,试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提出建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只有……才能……”强加关系,原文是“阅读经验属于‘缄默知识’的类型,它依附于具体的阅读实践,也来自具体的阅读实践”“即使单从经验获取的角度看,我们也还是只能老老实实地读书,去索解文本自身的奥妙”,可知没有条件关系。
B.“应该去‘课程化’”过于绝对,原文是“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可能还没有读就兴趣减半了”可知,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的原因不止去“课程化”。
C.“只要……就能……”说法绝对,原文为“有了志趣的保证,经典之于人生的价值就能实现更多”可知,在经典之于人生价值范围、程度等方面有所保留,而选项内容夸大其词,把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色罕达犴
海勒根那
那年冬末快开春的光景,乌力楞(氏族公社)的几个男人——图嘎、乌讷、尼日特和我,带着猎狗牵着十几头驯鹿去呼玛河狩猎,这个季节是“鹿胎期”,幸运的话会收获上等的鹿胎膏。我在学校里学的是兽医,毕业后干的也是给驯鹿治病的活计,枪法不准胆子也小,捕猎小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