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240字。
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
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古代社会,定位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方向的测定。《考工记》一书最早明确记载了根据太阳的视运动进行立竿测影,以辨别东南西北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且实用,但也有不正。因为所选择的时间是日刚出没之时,这时太阳光线很弱,容易导致表影模糊,使观测者很难精准确定观测的结果。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另一种测影定向方法。具体操作程序如下:先在平地上立一定表B,然后再拿一表A,在早晨太阳刚出时,让A表在相距B表10步的地方对B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A表固定下来;当傍晚太阳要没入地平线时,另用一表B′,在相距A表10步的地方对A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B′表固定下来;将B和B′连线,其中间点为C,这时B和B′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南北方向,点C和表A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东西方向。
这种方法的测量时间也是在日刚出没之时,但观测方法是用眼睛直视,而非像之前《考工记》那样观察表影,这可以有效地避免因表影模糊造成的误差。再加上用三个表进行测向,其定向精度比《考工记》的要高。
《淮南子》以降,历代都有学者探讨过如何提高测影定向精度的问题。其中成果最突出的是元代的郭守敬。郭守敬根据测影定向原理,发明了专门仪器“正方案”——一种中心有孔洞,围绕孔洞有19个同心圆的石板。在测向时,先在孔洞中插上表,然后随着表影的变化,在圆周相应位置做标记,直到下午表影东移出外圆为止。最后把同一圆上的两个交点连接起来,其连线所代表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其垂直平分线所代表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郭守敬的做法很有道理:他选择在太阳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测量,这时太阳光比较强,表影浓度高,便于观察;他采用多组观测的办法,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这与现代误差理论的主张是一致的。正因为他的考虑非常全面,设计也非常合理,因此他的测影定向结果非常好。但也有移动不便、使用场合受到限制等不利因素。
为了方便测向,古人还发明了指南针——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指南,是由磁石的两极N极和S极与地磁场的N极和S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和架设方法:“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以磁石磨针锋”,在古代是最简便的人工磁化方法,而且效果好,磁化之后得到的针形的指南装置,其退磁因子小,指向精度高,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而在架设方面,沈括最赞成的缕悬法虽然并未被后人普遍采用,但水浮法却在后世经改进后得到了发扬光大。指南针起源于中国,大概12世纪末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到欧洲,在欧洲的航海大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这个意义上说,指南针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关增建《测向技术的辉煌》)
材料二: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简称ICG)所认定的四大核心卫星导航之一。作为我国独立设计、独立建设并独立维护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方式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北斗卫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考工记》记载的测向方法有优有劣,优在简便实用,劣在因表影模糊导致测量结果不精准。
B. 材料一指出,沈括发现 人工磁化方法是“以磁石磨针锋”,经过打磨后的针锋就能指南,但常微微偏东。
C. 材料二指出,有源定位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独有,它在运行时需要地面控制中心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出。
D. 两则材料都提到中国的定位技术,前者侧重梳理古代测向技术的发展史,后者侧重介绍北斗系统的定位方式及原理。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独特的定位方式,专业组织ILG认定其为四大核心卫星导航之一。
B.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方式体现我国在科技发展上既重视独创,又与国际接轨的特点。
C.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两种定位方式,都需要根据时间信息来计算用户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D. 为提高定位的精度,实际操作中需用四颗卫星为单位分组,这说明实践可弥补理论的不足。
3.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先后介绍了四种测向方法,展现了中国古代测向技术的辉煌成就。
B. 材料一第三段将《考工记》和《淮南子》中的测向方法进行比较,突出了后者的先进性。
C. 材料二末段运用数学思维解析原理,利于读者清晰地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
D. 两则材料在介绍中国历代测向技术的过程中,体现了透过现象探寻本质规律的科学思维。
4. 下列关于材料一中《淮南子》测向方法 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从古至今,国人为提高定位精度采取了诸多办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沈括发现的人工磁化方法是‘以磁石磨针锋’”错误。由原文“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和架设方法:‘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可知,“以磁石磨针锋”并非沈括发现,而是被沈括记载。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成为神的巴士司机
【以】埃特加•凯雷特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巴士司机的,他从不为迟到的人打开车门,不管是谁。遇到压抑的高中生跟在巴士旁一边跑一边巴巴地望着巴士,他不会打开车门;遇到身穿风衣的人激动地猛敲车门,仿佛他们并未迟到,而是巴士司机故意刁难,他自然更不会打开车门;甚至遇到瘦小的老妇抱着装满食品杂货的棕色包装纸袋,艰难地挥着颤抖的手,示意他停下,他也不会打开车门。这位司机为人一点也不刻薄,他不开车门,并非出于无情;他不开车门,是出于某种理念。这位司机的理念如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