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4届高三大联考(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5/7 9:37:4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7 总计:1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940字。

  辽宁省2024届高三大联考(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理空间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场所,“文学地理学”就是探讨文学和人文地理空间的关系,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是如何以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表达。文学进入地理,实际上是文学进入到它生命的现场,进入了它意义的源泉。
  中国早期的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地理学是属于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中国的文学的起源中国诗歌的源头是《诗经》和《楚辞》。《诗经》分为十五“国风”、大小“雅”还有“颂”,就是由地方的地理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是以地理作为基础的。作为中国诗歌另外一个源头的《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成为相对独立的语言表达系统。所以,中国文学一开始就和地理空间结下不解之缘,出现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不同的诗性智慧的系统。
  地理学给我们展开一个很大的空间,材料是分散的、零碎的、纷繁复杂的,我们要从横向上整理出它的类型,又要从纵向上去发掘它的深层的意义,那么我们就要有一种有透视性的文化思维方式。第一是整体性的思想,从中华民族这一文化共同体的整体性来考察一些具体的专业性的问题,把博通的东西和专精的东西统一起来。第二是互动性的思维。我们分出一些区域文化层面和族群,不是要把它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而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它的特征。第三是交融性的思路,讲整体性、互动性,更高的追求还是要融会贯通,然后在贯通中进到一种化境,在交融中创造新的学理。
  地理是文学的土壤,是文学的生命依托,文学地理学就是寻找文学的土壤和生命的依托,这样才使我们的研究对象变得开阔,研究方法变得深入。
  (摘编自杨义《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
  材料二:
  人赋山川以灵,文予自然以美。文学地理学自有文学研究起而存在。“文学地理学”这个名词术语在国内最早见于1902年梁启超发表的《中国地理大势论》,他提出了文学风格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地理学研究探讨文学和人文地理空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具备透视性的文化思维方式。
  B. 以互动性的思维来更好地研究地理学的特征,我们需要分出一些区域文化层面和族群。
  C. “文学地理学”这一概念由梁启超提出,最近十年才被中国学界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D. 我们强调文学的地域性特征,并不意味着要将其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地域、民族、类型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学的起源就是以地理作为基础的,与地理空间关系密切,这是有史料佐证的。
  B. 文学史写作重时间概念、轻地理维度,这是中国文学写作及研究落后于时代的重要原因。
  C. 杨义指出,文学地理学本质上是会通之学,不仅要会通自身四大领域,还要会通其他诸多学科。
  D. 能够正视当代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短板,也要注意其局限性,才能更好地探索文学创作。
  3. 下列不属于材料二所说的“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一项是(   )
  A. 在北方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冰雪、冬天的描绘,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B. 陕西作家多来自农村,农村生活的经历影响深刻,创作大多倾向于对乡土题材的挖掘。
  C. 汪曾祺的散文和小说作品,书写着家乡浓郁的风土人情,可以看作是典型的风俗画作品。
  D. 在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下,当代文学创作的主旋律表现为由宏大叙事向个人化叙事的转变。
  4.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先概述“文学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其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B. 材料二引用杨义的相关理论和观点,重点阐述了近十年来文学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
  C. 材料二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存在的误区,为后文明确观点作好铺垫。
  D. 材料二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推进,逻辑严密。
  5. 根据文章观点,推测《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金陵十二钗”这一群体的意图。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文学地理学’这一概念由梁启超提出”错误。有材料二第一段看,“文学地理学”这个名词术语在国内最早见于1902年梁启超发表的《中国地理大势论》,但作为一个学术性的概念,“文学地理学”直到最近十年才被学界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可见,梁启超并未提出“文学地理学”这一概念。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拜谒赣江源
  四平
  ①通向赣江源头的小路,对我来说,显得格外平和自然、亲切宁静。
  ②在我小的时候,暑假里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在赣江游泳,然后躺在江边的榕树下睡觉。有很多次看着江面往来的船只、顺江而下的竹排,就猜想这些流水的源头在哪里,它们怎么会没完没了地流。后来离开赣南,浩荡赣江浓缩成心中记忆,源头梦想偶尔在心间闪现。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