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二中共同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5280字。
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学校校报开设《下好科技先手棋??开启双碳新时代》专栏,向同学们普及“双碳”知识。下面是小华同学搜集的材料,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抓住“碳”先机?
近年来,“碳达峰”与“碳中和”成为引人注目的“热词”。碳达峰,顾名思yì( )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这是一个平台期,之后会逐渐稳步回落。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抵消掉这部分的碳排放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呢?
打破平衡临界点
作为化石燃料,煤炭承载了史前时代的生命长年累月积攒的二氧化碳。而因为人类的活动,它们被迅速地排放到空气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利用,进一步加剧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进程。终于,我们站到了又一个打破平衡的临界点上。这一次,中国承担起扭转局面的责任,承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
A.______
在蒸汽时代之后的电气时代,人们也是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来获取稳定的电能。但人们也知道,有一些产生电能的方法不需要化石燃料。而且,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这些资源可以无限再生,比如水、太阳和风,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重塑一个清洁的、对环境更为友好的能源供应链,便是接下来科研人员努力的目标。
B.______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另一种思路,是将它们“捕获”后再设法固定下来,这便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中国采取的一项重要策略,是将捕获的二氧化碳注入油田地下,在帮助人们开采石油的同时,完成对二氧化碳的封存。
1.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顾名思yì( ) lǚ( )行
2.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承载(A zǎi B zài) (2)供应(A gōng B gòng)
3.材料针对如何实现“双碳”目标提出了三个方法,同学们已经概括出其中一个小标题,请你根据材料再拟写两个小标题。(不超过7字)
A
B
4.校报拟开辟《什么是碳中和》栏目,向同学们普及相关知识。请你从下面两幅图中选择一幅作为配图,并说明理由。
5.请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
随着“双碳”时代的到来,环境净化,山河更秀,古代圣贤笔下的美景,将会成为触目可见的美好现实。在西湖岸边,你能感受到“① ,②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水天相接;在长江三峡,你能感受到“③ ,④ ”的浩大水势(郦道元《三峡》)。傍晚时分,跟随王绩放眼山野,你能感受“⑤ ,⑥ ”的浓浓秋意(《野望》);与陶渊明一起远眺南山,你能欣赏到“⑦ ,⑧ ”[《饮酒(其五)]的和谐美景。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共17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认亲
①阳光像雪白的瀑布从远处的高楼倾泻而下,迸溅在窗台后又飞起一片雪白的浪花,浪花飞溅到龙飞和妻子文静身上,映得他们雪白一片。
②央视大型公益寻亲栏目《等着我》正在直播,龙飞和妻子看着电视,眼角挂着的泪花恰好与窗外的阳光叠加在一起,晶莹明亮。
③“我们两个在山腰上的一块田里刨土豆,刨到了太阳偏西才去田边看睡在竹篓里的儿子。儿子不见了。这么多年,为找儿子,我们跑遍了全国各地。每到一个地方,打上半年工,再赶往下个地方,边打边找,连儿半根毫毛也没看见。十年前,思念儿子,老伴哭瞎了眼睛;五年前,念叨儿子,老伴病逝了……”
④电视里,一个来自四川农村的大叔正讲述着自己的遭遇。大叔姓陈,六十岁的他看上去像七八十岁。他的讲述很平静,脸庞像无风的池塘,眼里没有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