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4/9 22:30:5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440字。

  辽宁省锦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并在其组织法中提到国际理解教育的使命:“既然战争是起始于人的思想的,就必须在人们的思想中树立起保卫和平的信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此一直致力于“人权、民主、自由、和平”等“共同价值”的传播,以谋求全球和平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承认、理解和包容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原则。
  ②但21世纪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原因在于:其一,全球化时代多样化的世界格局以及在此基础上凸显出的不同宗教、文化间的冲突,使以传播共同价值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理解教育模式显示出局限性,需要重新寻找以承认“多样性”为前提的共生模式;其二,全球化范围内人员急剧流动,拥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异质的他者”间相互影响、渗透和冲突,怎样定位这些“他者”并与之共生,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新课题;其三,全球竞争环境下,各国将提高全球竞争力、应对全球化对策等课题纳入国际理解教育,不稳定的全球政治局势也促使各国更加注重“合格国民”的培养。
  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悄然兴起,强调在承认他文化的不可理解性和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前提下,探索与“冲突的他者”沟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我们启用中国古代的相关概念“异己”,而用“‘异己’间共生”的理念强调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形下,培养学生与价值观相悖的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异己”共生的能力和态度。
  ④“异己”在《后汉书》中已有记载,现代汉语中“异己”概念也并不陌生,主要指政治上对立或意见相左的政治派别、势力、利益集团。“异己”虽然与“己”对立,却不可简单归入“敌人”,它所具有的辩证性特点恰恰可以说明目前不同文化和价值群体并存的状况。首先“异己”具有集团性。异己特指对立团体间对彼此的称谓。如果只是个人恩怨,很少归类为“异己”,如个人之间互为“异己”,则说明他们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和主张。其次,互为“异己”的状态指同一集团内部小团体之间的对立,价值观、利益、政治立场虽然对立,却区别于“外敌”,“敌人”,是指彼此身处同一环境、不可回避的状态。最后,“异己”互为存在条件。在相互冲突的争斗过程中,“异己”完全被铲除意味着对立、冲突势力的消失,而这种结果对优势团体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没有敌对势力的绝对统治不可长久。
  ⑤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的“异质性他者”正呈现出“异己”之特点:首先,人们将与越来越多的“异质性他者”共享生活空间与生存资源。人们处处看到获得国籍成为新国民的外国人、具有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非法滞留劳工、难民、留学生、观光客等“异质性他者”,同时自己也可能通过上述身份成为他人眼中的“他者”。其次,“异质性他者”间的共存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这种冲突源自文化差异和价值对立的时候,产生的隔阂是很难消除和解决的。最后,在“他者的异质性”与由此导致的“冲突”无法回避的情况下,合作与共生却势在必行。全球的连带性和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凸显,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更要求各国共同担负全球的未来。在这样特殊的时代,寻找与“异质性他者”和谐共生的模式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课题。总之,今天的“异己”不再是铲除对象,而是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必须与之合作共生的对象,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下的“异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异己”概念最大的区别。
  ⑥“‘异己’间共生”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方法,培养全球公民的素养。例如,由中日韩越四个国家的学者与大学生合作,分别于2003-2005年、2006-2008年间实施的对话项目,该项目选定四个国家的代表性电影,由参与者提出电影中不可理解的场面,以此讨论其中的文化因素;更有中央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在2007-2009年所进行的、以“共有”“赠与”为主题长达三年的对话项目等。王荣曾用“错位沟通理论”分析中日两国研究生对“不可理解的文化现象”进行对话的过程,认为“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经历‘发现和质疑差异——了解原因——反思双方的异同点——再次反省本文化——选择对待冲突文化的态度’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参与者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将自身文化放在文化融合背景下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⑦“‘异己’间共生”不是通过理解异质文化和价值观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而是在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共生模式,即理解差异的不可调和性和共生的必然性,以在将来的生活中实践这样的能力。通过“‘异己’间共生”教育模式要培养的是全球化时代能够主导世界潮流、负责全球之未来、与身边的诸多“异己”合作共赢之人。当然,由于不少相关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必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和个案,但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英敏《从“和而不同”到“‘异己’间共生”
  ——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认、理解和包容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原则;追求世界和平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终极目的。
  B.“异己”在古代业已出现,现代汉语中“异己”的概念也并不陌生,指利益上对立或意见相左的派别、势力与各种集团。
  C.人们与“异质性他者”共享生活空间与生存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产生隔阂已是常态,这冲突是很难消除和解决的。
  D.“‘异己’间共生”既利于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更利于在文化融合背景下更深地理解自身文化,以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4年颁布《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有利于“共同价值”传播。
  B.“9•11”事件令世界震惊,正如日本学者永田佳之所说,国际理解教育开始由“可理解”为前提转向“无法理解”为前提。
  C.在校内举办“**文化节”,介绍国外的食物、服饰与节日,就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流的能力。
  D.早稻田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围绕“私有”和“共有”关系进行价值观差异的讨论,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3.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从不同层面论证“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冲击与挑战。
  B.第⑥段的论证方法很有代表性,举例论证典型、确凿,引用论证提升了内容的理论高度。
  C.第⑦段廓清模糊认识,进一步突出正确观点;也指出目前的实践状况与未来发展前景。
  D.本文论证结构十分清晰严谨,采用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并列式论证结构。
  4.请围绕“异己”概括第④段和第⑤段的主要内容。(4分)
  5.请结合材料,从不同方面介绍下“‘异己’间共生”国际理解教育模式。(诸如其产生背景、实践前提、目的意义、现状前景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杨头的大老黑
  魏永贵
  大老黑在春天的一个夜晚莫名其妙地不见了,或者说飞走了。
  老杨家的孩子们都觉得这是一个不祥之兆。
  大老黑是一只八哥,一身羽毛油黑发亮,嗓音清亮,通人性,擅与人对话。对老杨头来说,那可是他的宝啊!眼下,孩子们都不知道如何跟躺在床上的老杨头交代。
  多年前老杨头老伴走的时候,孩子们把母亲送上了山,突然觉得老杨头矮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