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24届“三诊一模”高三3月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380字。
云南省昆明市2024届“三诊一模”高三3月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3月28日9:00—11:3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言志”一直被学术界看作诗歌本质的理论,“志”也就被解释为诗人的思想情感。但在汉代以前,“诗言志”是专论《诗》的,应为“《诗》言志”,它并不具有一般的诗学意义。
最早提到“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注,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里的“乐”实际包括了歌诗、奏乐、舞蹈。“乐”在上古一般都用于礼仪,成为礼仪的标志性特征,所以礼乐并称。那么,“典乐”就是掌管仪式活动中的礼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说的就是诗乐交融的状况。对于夔所云“百兽率舞”,孔安国解释说“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则神人和可知”,认为乐有感天动地的效果。但“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孔安国的解释不足以信人。有学者将“百兽率舞”看成对乐舞场景的描绘:“根据民族学资料,较原始的祭祀仪式往往葆有图腾崇拜成分,亦即习惯作装扮成动物的舞蹈,所以这里说‘百兽率舞’。”这一说法显然更合理。夔所谓“百兽率舞”,是对前一句的补充,综合起来就构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宗教乐舞。其中的“诗”后被编辑成《诗》。
宗教仪式主要祭祀先祖和天地神灵,本身含有敬慕、畏服之情和祈求福佑之意,这些意愿通过歌《诗》表达,乐和舞使得《诗》所传达的情志更加热烈、诚挚、典雅,从而达到“神人以和”的祭祀目的。所以,“诗言志”的“志”亦当从宗教仪式的角度来理解:“上古歌谣(包括乐舞)经常是同原始巫术与宗教活动相联系的,其歌辞往往就是巫术行使时的咒语或宗教仪式中的祷辞。”因此,“志”在远古时期就是指“与巫术、宗教活动相联系的人们的群体祝咒意向”。进一步言之,在仪式类型化以后,每一首诗自身独特的情境会被逐渐忽视,此外,同一首诗也会被用在不同仪式之中,这样,“志”和《诗》的关系就变得较为松散,“志”的内涵虽然与《诗》相关,但主要取决于仪式。
那么,“言志”是《诗》在仪式中的功能,“诗言志”其实就是“以《诗》言志”。
【注】胄子,帝王或贵族的长子。
(摘编自过常宝《“诗言志”:从思想建构到教化诗学》)
材料二:
应该如何理解“诗言志”?
第一,诗歌之为个体情志的外发,自然不成问题,但并非所有的诗都由此而来。对于“风”来说,“诗言志”尚可对付,毕竟这些“民俗歌谣之诗”乃是普遍的人性感物而动的结果。但“风”不是诗的全部,“雅”和“颂”就很难说是个人心志的表达。“雅”“颂”义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从复杂的历史语境入手,探究“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论题,揭示诗在古代宗教仪式中的工具性特征。
B.材料一认为,在乐和舞的辅助下,《诗》在诵读中传达情志可实现祭祀目的,这与材料二对“雅”“颂”的论述相呼应。
C.材料一探寻古籍中关于“诗”和“志”的最早记载,这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文字下乡》中分析文字起源的思路一致。
D.材料二指出,以国风为代表的部分诗歌源自先民的劳作和生活,《诗经•芣苢》中的劳动场景及诗意即可作为佐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的感发无法使百兽起舞,可见孔安国对乐的理解不足以使人信服,“百兽率舞”应解释为人祭祀时扮成动物舞蹈。
B.宗教仪式类型化使得诗作自身独特的情境被逐渐忽视,因此,对诗的研究应该去除宗教色彩,再现文学本质。
C.孔子的教化虽未突破夔“教胄子”的范围,但他整理的《诗》对“诗教”有重要意义,也对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D.“抒情”与“成人”对应着诗歌不同层次的功用。“成人”即教化生民,是更高层次的目标,这缘于为政治国的需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4.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诗教作用的一项是( )(3分)
A.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无衣》)
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C.《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齐桓晋文之事》)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5.请概括两则材料中“诗言志”的内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旷野里(节选)
柳青
1951年7月初的一天,前一天刚到任的县委书记朱明山正在他房里踱来踱去,考虑着刚刚文书向他报告的一个严重问题,渭河两岸产棉区普遍发现了棉蚜虫。对于农业科学还远没有摸到边的朱明山,光光听说棉花生产的一个季节里,单性生殖的棉蚜虫每一个就可以繁殖到六万万亿,他就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害虫向刚刚翻身的棉农生活和新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