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十校”2024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2200字。
宁波“十校”2024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创造力量的民族。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对着天庭,中华的先民却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心。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女娲等人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即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请看孟子对大禹治水事迹的叙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这分明是一位人间领袖的英雄事迹,哪里有丝毫的神话色彩?有人说这是儒家对传说进行信史化的结果,但儒家的思想正是中华先民的集体观念的理论表述,这仍然证明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
②在中华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势若水火,但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智慧,他们关怀的对象都是人生现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宙斯、耶和华、安拉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的先民却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进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的先民却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获取灵魂的净化剂或愉悦感时,中华的先民却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惶惶,席不暇暖。在政治活动彻底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这就是为后儒叹慕不已的“孔颜乐处”。与儒家相反,庄子则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庄子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他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是保持人类自然本性的个体生命的尊严。
③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产生于人间,是由人类自身的力量来创造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这大概是惟一的关于诗歌降自天庭的记载。屈原《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郝懿行疏云:“开即启也,汉人避讳所改。”可见这是指真实的历史人物启。对于屈赋中所写启与《九辩》《九歌》之事,后代注家聚讼纷纭,总的趋势是神话色彩越来越淡薄,至朱熹遂认定《九辩》实乃“舜禹之乐”,并非降自天庭。朱熹的解释不一定符合事实,但这却代表古人的普遍看法,即不相信《山海经》的悠谬之说,而宁可相信一种符合理性的信史化说法。
④在中华文明史的初期产生的艺术品虽然也有以祭祀鬼神为用途的,但是最常见的还是与先民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仰韶文化的大量彩陶器具上所绘的鱼鸟图案,无论是意味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还是祈祷狩猎有获,都反映着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诉求。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的诸神不同,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事迹更像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
B. 保持人类自然本性的个体生命尊严是人本精神的体现,正如庄子怀抱珍贵爱惜的态度关照自然生命,从而在对现实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精神自由。
C. 比起悠谬之说,中国古人宁可相信一种符合理性的信史化说法,所以虽然朱熹对《九辩》的解释不符合事实,但因其代表古人的普遍心理而得到认同。
D. 《尚书•尧典》提出的“诗言志”被公认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早在先秦人们就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来源于先民的思维定势,即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标准和智慧源于人的本性和内心,而非神的诫命和启示。
B. 屈原不认同《山海经•大荒西经》“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的观点,根本原因在于他将两部作品作者认定为启,而非夏后开。
C. 先民们对古代艺术的人本性质有着清醒的认识,故而中华文明史初期产生的艺术品反映人们实际生活诉求的作用大于其祭祀鬼神的作用。
D. 从钟嵘评晋代郭璞的《游仙诗》“乃是坎壤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可见其对魏晋诗歌“人本精神越来越占压倒优势”这一价值取向的批判。
3. 以下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②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
B.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
C.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
D.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记•礼运》)
4. 在读完以上文章后,小语同学设计了一个思维导图,来理解人本精神在中国古代艺术层面的体现。请你结合文本,完成以下导图。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
5.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提出“汉民族没有神话史诗”。请根据文本,结合实例对该观点进行辩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正如庄子怀抱珍贵爱惜的态度关照自然生命,从而在对现实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精神自由”错误。由原文“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惶惶,席不暇暖。在政治活动彻底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可知,“对现实真与善的追求”说的是孔子而非庄子。
C.“朱熹对《九辩》的解释不符合事实”错误。由原文“朱熹的解释不一定符合事实”可知,选项混淆了或然必然,把“不一定”说成了“不”。
D.“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错误。由原文“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诗言志’首见于《尚书•尧典》”可知,是因为早在先秦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所以才有《尚书•尧典》提出的“诗言志”被公认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猴岛
[日]太宰治
越过茫茫大海登上这座小岛时,我不禁有些忐忑不安。静谧的小岛包围在一片浓雾中,分不清是夜晚还是白天。我不停地眨着眼睛,努力想看清岛上的全貌。裸露的大岩石层层叠叠十分陡峭,隐约还可以看到一些黑洞洞的洞窟。这是山吗?连一棵青草也没有。我沿着岩石海岸缓步前行。耳边时不时传来怪叫声,听起来离得也不太远。是狼吗?难道是熊?但是因为旅途劳累,我反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