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320字。
2024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及填涂准考证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十年来,中国史前遗址的发现层出不穷,仅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就有数千处。当代考古学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过不少地方性的文化圈。观察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趋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聚落分布的密度很大。换言之,人类的聚落不断地繁衍,不断地分化,星罗棋布,散见各处。其二,地方文化虽多,却逐渐凝聚为几个范围相当大的文化圈,而这些文化圈的分布形态与后世中国的地域区划也往往十分契合。是以,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既有繁衍分化的现象,也有凝聚融合的现象,整个进行的过程是两者交替重叠。其扩散到一定程度,随即因接触与互相影响而有融合。在扩散的过程中,人口繁殖导致聚落的扩大、分化与增殖,这是生活条件改善之后,人口增殖的自然现象。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子孙繁衍是人群亲缘关系的延伸;另一方面,在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群通过婚姻与结盟的方式组合为更大的群体。于是,扩散与融合加强并扩大了亲缘纽带,而与社群纽带纠结不分,邻里乡党与亲族婚姻成为中国人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自古迄今,中国人见面,“贵姓”与“贵处”总是必问的问题。亲属关系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同宗,何尝真有血缘关系?同乡,更是空泛的认同。但是,中国人认为这些纽带是重要的联系。这一观念本身,即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一个文化圈有多大的范围,其原来成分仍由地方文化演化,仍有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也许来自古代的部落,也许来自古代的种姓。各个原有的群体也必有其各自认同的象征,象征的形式可能以祖先、宗神的形式出现,可能以自然神作为地方的保护神出现,也可能以某种事物为象征符号。总之,群体的自我认同表现为诸种诸样的可能方式,而这些象征往往是神圣的。但是,当不同群体融合为较大的群体时,各个族群之间的象征符号也必须融合为一个共同神祇以代表所有成员。
神祇的组合方式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同的安排。有时,不同神祇的名字可以合并为同一个神祇的异名;有时,把许多不同神祇的特性加以重叠;有时,不同族群的神祇由神话与传说组合成一个神祇家族;有时,许多神祇组合成一个“政体”,反映族群之间的组合关系。这几种组合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都曾出现。以组合为一神异名的方式来看,中国的火神就有不少名字。以神性的重叠而言,中国传说中的火神往往有不同的属性。以神祇组合为家族来说,我们往往自称炎黄子孙,将炎黄二帝当作兄弟。又如祝融八姓在传说中是一家八个弟兄的后代。又譬如,凤姓若干部落都有鸟类为图腾。至于将诸神组合在同一个宫廷里面,古代的许多族群祖先似乎都在尧执政时的朝廷中为官。
(摘编自许倬云《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
材料二:
在历史上,某个朝代或时期内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虽在一定时期内尚未使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各民族实体发生明显变化,但随着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日渐深入,各民族文化在碰撞渗透、相激相融、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最终生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质文化。就历史上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变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对象和领域论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融合现象,表明文化交融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根本。
B.材料一认为“邻里乡党与亲族婚姻是中国人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这与《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所说的社会关系相近。
C.材料一提到,无论是不是同宗或同乡,中国人见面总要问“贵姓”“贵处”,其目的主要是确认各自的亲属关系。
D.材料二指出,中国文学往往会在某个朝代突然出现引领时代风尚或影响文学史走向的多种血统的少数民族作家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分化与融合,既扩大了亲缘纽带,也扩大了其文化圈的范围。
B.在由诸族群原有独特文化所构成的大文化圈里,各族群的象征符号将融合为代表所有成员的神祇。
C.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后裔作家对文学史发展走向的影响,可以从史学资料与文学研究资料中得到证实。
D.从辽金元时期开始,新兴的文体崛起并代替了传统文学样式,文学发展出现了通俗化、大众化倾向。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大量史前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材料一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整个进程是繁衍分化和凝聚融合交替重叠的观点。
B.材料一第三段结合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新石器时代文化融合过程中神祇的不同组合方式及其特点。
C.材料二第四段用了长句,连用多重修饰语的并列结构,表意准确完整,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D.材料二先提出民族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影响,然后聚焦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变革与创新作深入论证。
4.两则材料都谈到文化交融,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4分)
5.元好问写过一首评价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诗:“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请结合材料二,从民族文化优势互补的角度,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园
范小青
在城市里有这样一小片竹园是不多见的。
小桥流水人家。
青砖黛瓦粉墙。
飞檐翘角龙脊。
竹林……
孙良从小在竹园边长大,那一年他写了篇关于竹园的文章后就去当兵了。后来孙良回来了,竹园依旧,孙良却站不起来了。孙良是工伤,有一个三等功。开始常常有人来看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忙,也不再有什么人来了。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
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