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3/1 11:22:2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480字。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四个大题23个小题;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期,一段名为广西“科目三”的舞蹈在网络中爆火,不仅获得了国内青年群体的喜爱,还迅速走出国门,引发海外观众争相模仿,在社交媒体中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文化样本。“科目三”究竟有何魔力?究其原因,首先舞姿动感、随性摇摆,这样轻松愉悦的方式让每个人都可以无负担地参与这场舞蹈狂欢,提供了一个释放情感与压力的出口。其次通过无厘头的欢乐方式消解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良情绪,这也恰好契合青年群体“去严肃化、去精英化”的内容需求。此外,短视频平台也借此造浪,开启“科目三舞蹈接力”等话题讨论,进。一步激发用户的创造力与参与热情。就这样,在全民模仿和改编的过程中,“科目三”不仅火遍了全中国,还在全球掀起“科目三”的巨大浪潮。
  “科目三”克服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成为跨越民族、沟通全球的新符号,让全球的网民实现情感上的同频共振。“科目三”是大众眼中土味文化的典型。这里的“土”并非“老土”,而是“本土”的象征。它扎根于群众生活,鼓励平凡人勇敢表达自我,传递出积极生活、乐观实践的态度。通俗文化也吸引着高雅艺术,当世界拉丁舞冠军克里斯蒂娜和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纷纷跳起“科目三”,高雅艺术借助平易近人的形式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而通俗文化与高雅艺术间又共享着“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特质,雅俗不再遥遥相望,而是彼此接纳,形成了新的艺术视界。
  置身热烈的狂欢中更需要冷静的思考,“科目三”在一片叫好声中也存有质疑。尽管其在形式及传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我们更需要挖掘其隐藏在表征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核,避免通俗向低俗滑落,让其精神标识和文化内涵能够真正扎根大众心田。
  (摘编自冷凇、杨雅如《“科目三”:全民参与,打造现象级文化传播样本》)
  材料二:
  中国古代“雅俗文化观”起源于奴隶社会,在儒家思想体系逐步完备并成为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它实际上成为剥削阶级的真理标准、道德标准和审美标准。社会主义“雅俗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摒弃旧雅俗文化观鄙视劳动人民、排斥俗文化的观念与方法,科学揭示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雅文化和俗文化是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俗文化与雅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雅俗不再遥遥相望,而是彼此接纳。二者的出发点一致。
  B.材料一指出“科目三”在形式及传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果能挖掘其隐藏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就能上升为雅文化。
  C.材料二指出中国经典的饮食文化、经典的建筑文化、经典的中医文化、传承已久的手工艺文化等等,都可以称之为雅文化。
  D.材料二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任何社会文化的发生和发展都建立在人民实践的基础上。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化观”鄙视劳动人民、排斥俗文化,所以作者坚决反对这种旧的雅俗文化观。
  B.广场上随意发挥自娱自乐的音乐舞蹈既然包含了相应的文化要素,就可以归为成熟、完备的文化形式。
  C.不同流派、地域、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是统一的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它们之间能发生联系和交流。
  D.只要通过教育、展示、宜传等手段推进雅文化的社会化、大众化,就能促进俗文化形态的发展和提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开篇进行设问,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广西“科目三”在网络中爆火的原因。
  B.材料二运用排比,既突出实践对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也增强论证气势。
  C.材料一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D.材料二第四段从三个方面对雅文化与俗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展开了论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阅读以下材料,试分析雅文化与俗文化是如何进行融合的?(6分)
  在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中,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李白、高适融入西安百姓过新年的热闹场景中,现代人与大诗人隔空饮酒对诗,将春节“在一起”的团圆文化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在岳云鹏与孙越的对口相声中,二人通过“飞花令”的一逗一摔,为观众送来笑声的同时,也很好地传播了传统诗词文化。总台春晚还把大山里“田野诗班”的孩子们请上舞台,观众从他们亲手创作的诗歌和“如果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的歌声中,感受到孩子们用眼睛、用耳朵、用情感描绘“年”的浓浓诗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种兰于渚
  杨清汀
  兰渚山轻轻一抖,历史歇了个脚,生出兰亭。
  可不是?①越王勾践种兰,汉人置亭,七八百年才修来的姻缘哩!兰亭,兰亭,就这么静静地等着,终于等来了王羲之,倘若没有他的柔毫轻轻一点,谁还记得?后人偏爱魏晋风流,只知道王羲之和他的那篇《兰亭集序》,于是镶入这块地方,成了徽记。历史忽略了宁有种乎的王侯将相,却青睐《世说新语》中潇酒出尘的一拨子人物。
  我们这次到兰亭,是名副其实的暮春,比王羲之时的兰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