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6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2/27 21:57: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200字。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无需执着于用笔墨界定中国画
  杭春晓
  (1)在以往的讨论中,笔墨往往被认为是界定一幅画是不是中国画的底线,并因此形成机械概念化的判断标准。如果我们将这种判断称之为“笔墨中心主义”,那么它的产生源于对中国画概念界定的固有思维模式——执着于建立特定的中国画“主体身份”。
  (2)这种主体性构建首先表现在“中国画”名称的确立。诚如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卢辅圣所言, 中国画概念的成立,是以国度和民族文化畛域为思维基点,当它作为“过去式”行使规约功能时,能够恰到好处地整合形而上与形而下、内涵与外延,以保持本民族绘画传统的独立自主性。由此可见,确立中国画的主体性,正是源于相对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的界定。因此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中国画寻找自身的存在定义,试图与其他画种区别保持独立; 另一方面,中国画的发展却不得不受制于“与其他画种区别保持独立”的思维模式。
  (3)应该说,这种“身份界定”渗透到了关于中国画的各种表述中,无论是中国画的笔墨底线之争,还是中国画的材料之争,抑或中国画的实验之争。在中国画领域,还因此产生了诸多关于派生问题的讨论, 比如中西融合、越民族越国际、“笔墨当随时代”、写生新生活等。
  (4) 这里先谈谈“笔墨当随时代”。这个观点的出发点是一种形式上的艺术观, 即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在当代要有新的变化。当然也可以简单理解这一命题,只要是变化的笔墨就是跟随时代的。但这样理解带来的结果是,所有创作依靠的语言形式都是不同的。在数百年的纵向历史中,以至今天横向的空间中,所有画家的笔墨都有所差异,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每位画家其实都是跟随时代的?如果是这样,我们还有谈“笔墨当随时代”的必要吗?
  (5)相对“笔墨当随时代”,写生新生活也应该谈谈。因为表达了当代生活的创作,更容易让人信服创作的当代性。但是,这一命题的出发点是题材决定论,而非艺术史本身。如果仅从表现题材本身入手确定作品所谓的当代性,那么一幅作品只要表达了不同于以往的内容,就是当代的。按照这个观点,我们会发现艺术史的内在线索消失了,一切再现型的艺术都是代表当代艺术的成果。其实,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是仿照西方古典再现型艺术而产生的艺术观,它既不符合西方现代反再现型艺术的发展,也不符合中国古典意象抒情的逻辑与脉络。
  (6)之所以把以上两个观点拿出来单独说,是因为它们简单处理“中国性”“当代性”之类的文化概念,在非此即彼的本质主义框架中衰减了文化发展的丰富性、交互性与流动性,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
  (7)再回到笔墨问题。笔墨是中国画史上较为重要的讨论对象之一,它往往与表达的最终效果——笔墨品质(亦可称之为“笔性”) 结合在一起,方才有效。脱离笔性讨论的抽象化的笔墨概念是空洞而无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笔墨中心主义”是对界定中国画的机械概念化判断,它源自执着于建立特定的中国画“主体身份”这一固有思维模式。
  B.中国画的主体性的确立,可以区分中国画与其他绘画种类的不同,其消极影响是可能会刻意地寻找中国自身的存在定义。
  C.中国画的笔墨底线、材料、实验之争,中西融合、写生新生活等派生问题的讨论,都是中国画“身份界定”的直观表现。
  D.“表达了当代生活的创作,更容易让人信服创作的当代性”,这种观点是仿照西方古典再现型艺术而产生的艺术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笔墨当随时代”“写生新生活”,是简单处理“中国性”“当代性”之类的文化概念,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
  B.工笔画创作中的“以书入画”,是由“笔墨中心主义”演化出的一种脱离笔性讨论抽象化的笔墨概念的错误的创作观念。
  C.中国画的概念和实践,都不同程度地隐含着突破中国画传统笔墨界定的发展诉求,这也是要放下非此即彼思维的原因之一。
  D.要实现中国画在当下语境中的蓬勃发展,就要在“无中无西”“无古无今”的视域中,避免非此即彼的对比,去掉中国画的概念边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的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针对高丽画和倭画,提出了中国绘画的概念,这是中国画概念最早在文献中出现。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脉要传承,中国画的概念就一定要清晰,就要厘清中国画的边界,知道什么是中国画。
  C.不能以直观、简化的标准来界定笔墨,应将绘画作为一种开放的视觉体验方式,从而实现中国画在当下语境中的自由生长。
  D.在一些美术展览的评选中,有部分西画要素过多的作品也在中国画入选行列,失掉了中国画概念的判断原则,这是不合适的。
  4.下列各项,对文章第四段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故乡的桥
  谭谈
  ①老汉今年八十岁。年岁一大,记忆力就越来越差了。眼面前发生的事,一转过身就忘了。而小时候的事,却愈来愈清晰。近日,故乡一座古桥复修竣工,友人发来请柬,要我回去看看。猛然间,这触动了我儿时有关桥的记忆……
  这座桥,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看到的桥。它是我去外婆家的必经之地。几岁的时候, 常常跟着妈妈走在这条“外婆路”上。从有记忆时起,我第一次看到它,觉得它是一栋房屋。只见这座盖着黑黑瓦片的屋子,立在一条小河上。真奇怪,于是扭转头去问妈妈:“这栋屋子怎么起在河面上呀?”“蠢宝,这是一座桥,一座屋桥。落雨天,可给过路的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