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2024届高中毕业生1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29 17:42:3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150字。

  云南省昭通市2024届高中毕业生1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艺批评与融媒时代的时空割裂。媒介革命助力文艺全方位“破圈”,譬如弹幕作为镶嵌在视频中的即时评论,与视频客体不断生发互动性建构,以此不断循环往复叠加、意义增值;同时,弹幕与视频构成的“声—图—文”共在的新文本,使原视频文本意义持续增值,不断生成新的语义场,与其他弹幕创作者同源共享、同屏互动、同屏共戏。
  文艺批评与现实文艺的目标割裂。融媒时代的文艺以数字逻辑对文艺重造,数字文化的蓬勃发展又为文艺革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文艺批评自身理论与实践品格的本体割裂。融媒时代文艺批评自身出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脱节甚至割裂的状况:一是追求脱离文艺创作实践的、空中楼阁式的“纯学理化”的文艺批评理论,全然不顾文艺实践的现实;二是摒弃学术理论的引领与规范,使文艺批评沦落为“跟着感觉走”的“手工匠艺”。
  因此,当下文艺批评需牢牢立足于融媒时代语境,植根于中国文艺实践,遵循文艺批评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文艺批评话语阐释的有效性,构建健康的生态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
  文艺批评是文艺健康发展和不断繁荣的有力保障,具有引领文艺风尚、规范文艺沿着正确航向前进的功能。文艺批评话语汇聚成文艺批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社会各种话语交流、对话、博弈的交互场域,是不同观念及其话语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与互相发挥影响力的共同场所。
  公共空间话语阐释的逻辑是“公共性”。“公共性”需要融通与互动,但当下文艺批评公共空间更多地呈现为“个体化”的“私人性”特点。这主要源于融媒时代文艺批评“部落化”的割裂状态,包括文艺批评主体、不同文艺批评形态之间、文艺批评样式与手段等的“部落化”状态。数字化发展营造了一个万物互联、人人互通的世界,人们的空间却被无限分离而疏远,互联网的“信息茧房”效应,悄无声息地将人们重新“部落化”,致使不同“部落人群”之间的误解、对立加深,难以进行有效沟通,甚至根本无法沟通而陷入阻断状态,由此,公共空间逐步被侵蚀、撕裂。固有的文艺批评范式,缺乏对文艺批评观念转型、模式创新、样态创新后文艺的整合、引领能力,导致文艺批评公共空间各种非理性思潮泛滥,理性被悬置或消解:极端化情绪宣泄、低俗化趣味弥漫、商业化霸屏横行,致使一些文艺批评沦为非理性思潮的游戏场。
  因此,构建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理性化、“公共性”规则的建立是关键。首先要提升文艺批评主体素养,规范批评行为。文艺批评公共空间强调“公共性”这一本质特征,它在两个方面制约着批评主体,即物理性时空范畴的公共性和精神空间的“共识性”——自由达成话语阐释的“共识”。其次要构建文艺批评规则与标准。第三,要使文艺批评“部落”之间融合、互动,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融媒时代,文艺批评话语阐释有效性的提升与风清气正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的构建,呼唤理性的回归,呼唤建设性文艺批评。
  (摘编自杨杰《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阐释与公共空间构建》)
  材料二: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融媒时代构建文艺批评公共空间呼唤理性的回归,与高中语文教材中提到的“增强媒介素养,对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的观点不一致。
  B.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
  C.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D.材料一强调公共性是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的本质特点,材料二认为只有坚守“公共性”阐释才能存在,两则材料立论的立足点相同。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共性”需要融通与互动,但融媒时代文艺批评“部落化”的割裂状态使其公共空间呈现出相反的特点。
  B.弹幕与视频构成的“声-图-文”共在的新文本不断生成新的语义场,与其他弹幕创作者即时互动,是媒介革命助力文艺破圈的表现。
  C.如果能够将文艺批评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就能够提升文艺批评的有效性,消除“互联网+”对传统文艺批评观念的冲击。
  D.“文艺批评对作品意义的阐释不可能在封闭空间里完成,它需要在公共平台上交流”这一说法,可以支
  持材料一第五段的观点。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紧紧围绕融媒时代这一背景展开论述,思路清晰,条分缕析;材料二大量使用道理论证,说理充分、逻辑严密。
  B.材料二列举政治、历史、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的公共性特征,意在证明公共性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
  C.材料一在论述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阐释与公共空间构建时,多用整句罗列观点,语句整饬,文气通畅,气势充沛。
  D.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原因并提出建议,逐步将论证引向深入。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公共性”,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5.“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桎梏于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心胸狭隘,把偏见当作真理,拒斥其他合理性观点。结合文本分析,如何应对互联网的“信息茧房”效应对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的危害。(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一头牛
  申  平
  老陆头怎么也没想到,他家的大黑牛会以那么惨烈的方式,和他,还有这个世界告别。
  那天,老陆头又牵着大黑牛上山,出门就遇见了村民耿三,当时耿三还跟他开玩笑呢:“陆叔,你又去山上放你家老祖宗呀?”
  大黑牛真的是太老了,脚步迟缓,还喘着粗气。但是它似乎听懂了耿三的话,竟然朝他摆了一下脑袋,吓得耿三快步离开。
  大黑牛继续慢慢腾腾地走着,老陆头渐渐有点不耐烦,他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