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28 19:00: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290字。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667年,首部展现明清鼎革史的悲剧《崇祯或大明王朝的崩塌》问世以来,欧洲启蒙戏剧家对中国题材的兴趣愈益浓厚。与日俱增的中国信息催生出“中国孤儿”“中国公主”等影响深广、传承至今的戏剧母题,“戏剧中国”由此成为启蒙时期欧洲盛行的“中国风”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戏剧中国”现象在启蒙时期欧洲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需要,15至17世纪两百年间,地理大发现导引的文化大发现升华为近代欧洲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衍生出的文学艺术作品建构出西方世界的接受棱镜,也即一面通过他者形象反射自我的镜子,属于“借镜自鉴”。“戏剧中国”同样提供了一个借此达成自我认同或自我审视的“他者”,中国母题作为这一特定“他者”的供体,呈现出强大的可塑性。
  ③中国母题的可塑性则体现在欧洲剧作家常以中国之酒杯浇自己之郁结,中国戏剧中的反面形象常被用来影射自己的政敌或敌对国。文学作品因而成为人们的武器,用于和现存的、棘手的问题作斗争。哈彻特的《中国孤儿》尽管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却成为他抨击当时英国执政党沃波尔政府的工具,哈彻特将《赵氏孤儿》中强烈的忠君思想作为其戏剧的核心,表示其捍卫英王乔治二世绝对统治的忠心。墨菲的《中国孤儿》以孤儿母题隐喻英法、英西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以孤儿得报大仇表现祈盼不列颠摆脱困境,战胜敌国的愿景.1758年,著名戏剧家盖瑞克在伦敦特鲁里街剧院推出墨菲的《中国孤儿》,由耶茨扮演女主角伊达美,并大量采用“中国风”布景及服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在伦敦连演9场。此时正值英法七年战争后期,剧本因鲜明的抗击外族入侵主题而加强了英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法情绪。虽然上述各剧难免脱离中国语境的自说自话,原本的故事也往往被改编得面目全非,然而在当时的语境下,缺乏历史真实性反而成为戏剧魅力的一部分,体现出剧作家的政治敏感性、民族自尊心及擅以他山之石攻玉的睿智。
  ④中国母题的可塑性更体现在启蒙剧作家援引明末清初中国的宗教宽容政策和儒家哲学支撑自我政治理想的实践上,尽管他们对儒家思想及清代宗教政策的了解并不深透全面,但他们选择相信“中国人致力于精神的完美和内心的平静,总体来说由此三部分组成,也即儒者治理国家,道家治理肉体,佛徒治理灵魂”。这些母题所包蕴的哲理和智慧极具参照性及建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理大发现带动了欧洲的文化大发现,东游入华的西方人促使中国信息不断地西输,催生了欧洲“戏剧中国”现象的出现。
  B.墨菲的《中国孤儿》以中国母题表现不列颠战胜敌国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剧作家敏锐的政治敏感性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欧洲的启蒙剧作家虽然无法理解中国的儒家思想,但他们却能援引中国儒家的哲理和智慧,并支撑自我政治理想的实践。
  D.中国母题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可塑性,使得启蒙时期的欧洲戏剧家的作品类型趋同,形成相对稳定的类型和套话。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物质到思想,从地理空间到精神世界,中国为欧洲戏剧提供了丰赡的原型和灵感。
  B.欧洲剧作家常常借助中国母题表达自我观点,因此往往需要对原本的故事进行改编。
  C.伏尔泰认为,西方唯有学习中国的儒家之道,才可以实现改良变革,达成自我超越。
  D.中国母题能帮助西方世界重构观念体系,但并不意味着东方文明远远优于西方文明。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⑤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荷兰戏剧家冯德尔创作的《崇祯或大明王朝的崩塌》以西方古典悲剧演绎中国历史事件。
  B.英国剧作家塞特尔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改编为《仙后》,把中国花园移置其中。
  C.挪威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了胡适《终身大事》的创作,推动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
  D.意大利剧作家梅塔斯塔齐奥改撰《国语》中“邵公舍子救宣王”的史实为《中国英雄》。
  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中国母题的可塑性的?(4分)
  5.《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创作的长篇小说,请你阅读《消失的地平线》的相关介绍,结合文章的观点,对《消失的地平线》的创作加以分析。(6分)
  《消失的地平线》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一战后经济危机和二战即将来临的时期。当时社会处于沮丧、恐慌和动荡的状态,人们对社会现状极度不满。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使文明得以保存,使人们的性命得以保全的地方,也许仅仅是一个精神上的家园。
  希尔顿受到奥地利奇美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云南省西北部探险期间在《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系列文章和照片的启发,创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香格里拉,他通过主人公康维之眼,体察和欣赏自然之美,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是人精神世界的延伸,表现出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观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前的故事
  茹志鹃
  ①这个故事发生在解放以前,虽说是故事,但事情都是真实的。
  当时,在上海某一条里弄里,住了一个很特别的人。他叫秦易名,有三十多岁,人生得高大、结实,有一下巴浓浓的络腮胡子。他的妻子叫韩慧,是小学教员。一个女儿叫米米,十一岁;一个儿子叫小小,八岁,都上学了。这些,当然都不是他什么特别的地方,他特别的地方,别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