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580字。
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在艺术创新实践中不断探索传统美术资源(下文称“资源”)发掘与传承是我们民族创造的良性之道。如何挖掘传统美术资源,本质上是造型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命题。传统色彩便是其中的重要资源之一。
如何挖掘“资源”,取决于人们对其深层学理的认知与理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潜台词是“这方人群”造就“此方文化”。这个文化便是资源的显现。确切地说,文化是显现在这方水土上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态”。所谓的“生活态”,就是人们的生活的场景和状态。从学理的角度看,它由显性和隐性两大部分组成。显性是一目了然的地方生活样貌和状态,大到此地的自然山水、人文历史遗存、城市建造与环境,小到具体的衣、食、住、行、用、玩、赏、商等场景中那些易于被人忽视的家私与杂项、服饰与器物,还包括烘托氛围的工艺品与艺术品等的款式、材质、色彩等不同类型的组合方式、空间形态、场景、风格等可以被“资源”包括的部分。而隐性则是不可见的精神层面的遗产,如技艺、传说及相关的研究和历史文献部分。隐性的精神决定着显性生活场景和状态的显现。换句话说,就是日常生活状态和样貌,都是由地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美学价值观所决定的,它们彼此是浑然一体的呈体系化的存在。“资源”的学理告诉人们:它们都是人们为了生活而展开造物、造景和造境活动的结果,因而带有这个地方人文的温度,反映着时代文明发展的阶段。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表达着这个因地域而异、因时代而异,还因不同专业和行业认识而异的“生活态”。所谓“一个地方一特色”,指的就是地方“生活态”的特色的系统显现,各地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以及当代时尚价值观不同而异。
我国的城市风貌色彩营造,不传承传统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不与时俱进也是不可能的。如何使有限的“资源”被智慧地发掘,实现无限的可能性,方法研究尤为重要。这既是方法问题,也是技术问题,更是工具的创新观念问题。当前,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工具实实在在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在这样的时代,如果我们依然仅执着于原始的作业方式与认知,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从令人惊叹且日新月异发展的人工智能,如ChatGPT和图像应用软件建构与运行方式中获得启示,重建我们挖掘“资源”的思想方法,创造新工具。用数据化的方式,把“资源”诸要素分类,做模块化与模态化演绎,形成近似开源的状态下可辨识、可检索、可交互、可演绎的数据库及其运算的思维模式。比如将资源分成自然、抽象和人文的大的形象类型分域:从图形、图案、图画、图像、物像、景像和影像等形态做细分类型的分层建构;再以主、客体物象与主题叙事关联的空间场景关系耦合,想象其变化幅度、频度、烈度、速度、显示度……再结合2D、3D、4D乃至ND形式类型做类似输出模式的、与现实“资源”相匹配的思维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生活,以活化意识的思维方式研究传统遗物、遗址和遗产,所谓挖掘的方法便会是另一番境界。
人们创造工具和方法,为的是致用。致用是我们研究和讨论的目的。以首都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与营造工作为例,如果不深挖“资源”,简直就是寸步难行。这是一座占地超过1.6万平方千米、有3000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如今还在日新月异发生变化的城市。如何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方人群造就了一方文化,地方文化是人们生活的场景和状态的显现,称为“生活态”。
B.无论大小,显性.“资源”都是由地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美学价值观这样的隐性精神决定的。
C.在发掘有限资源时,如果能创新运用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就能实现无限的可能性。
D.挖掘美术资源的最终目的是致用,主要目的是实现我国城市具有连续性色彩特色的传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学理层面强调隐性资源的重要性,可见时代、地域、专业等因素对地方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B.采用数据化方式将传统资源分类,目的是用现代科技将具有保留价值的传统美术资源作为民族印记留在历史中。
C.城市色彩主旋律主题词是对城市风貌色彩的提取和提炼,必须同时具备语言表达的准确文雅和审美品位。
D.只有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文化资源、才能在壬变万化的色彩中找到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优良的传承传播方式。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聚焦传统美术资源挖掘问题,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学理、方法、致用三个角度深入论证。
B.第一段从理论层面让大家明白传统美术资源挖掘的前提,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C.第二段在论述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创新挖掘工具时,为了更加生动有趣,作者用图表法呈现思维构建。
D.第三段以北京城市风貌的色彩叙事实践为例。论证挖掘传统美术资源与致用的关系。
4.文中多次出现“挖掘”“学理”这两个词语,请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4分)
5.为促进曲靖的城市风貌特色建设现面向广大市民征集曲靖城市色彩主愿律主题词,请结合本文观点,设想一个主题词并说明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
林斤澜
妈妈:
我回到了南方祖籍,您的老家。一路上,我都是说回老家、回老家。可是,越走近老家,倒越觉得新鲜。这里,山那么绿,水那么清,连吹来的风,都带有您说的那股清香味儿。我虽是“北方小老杆”,倒觉得我真应该是这儿的人。
妈妈,在您的老家,在您参加革命的老地方,我十倍、百倍地想念您,希望听到您的好讯儿。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呢?我想,只有把我见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全都告诉给您。
我到了公社。主任问我:回老家来干什么?我说上竹山。不想他“嗤”地一乐,什么也不言语。我脑子里立刻挂上一个问号:这个主任,怎么和老乡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妈妈,那些老人